信息化提升企业竞争力的经济学分析与验证

信息化提升企业竞争力的经济学分析与验证

ID:9654343

大小:54.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5-04

信息化提升企业竞争力的经济学分析与验证_第1页
信息化提升企业竞争力的经济学分析与验证_第2页
信息化提升企业竞争力的经济学分析与验证_第3页
信息化提升企业竞争力的经济学分析与验证_第4页
资源描述:

《信息化提升企业竞争力的经济学分析与验证》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信息化提升企业竞争力的经济学分析与验证  内容摘要:本文利用上市公司数据研究信息化对于企业竞争力的提升作用。首先从经济学视角说明信息化的实施能够导致高边际收益与差异化,进而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原理,然后建立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对企业的竞争力做出定量判断,最后选取上市公司数据,进行实证研究。  关键词:信息化企业竞争力边际收益边际成本    众所周知,信息化的实施会对企业竞争力的提升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现实并非如此,由于信息化建设和实施过程中存在着诸如认识程度不够、信息孤岛、资源闲置等问题,信息化实施成功的比例并不高,

2、这减弱了企业对实施信息化的信心。而就信息化本身而言,其对企业竞争力的提升作用毋庸置疑。因此,探讨信息化对企业竞争力的提升作用具有现实意义。    信息化提升企业竞争力的经济学原理    经济学关于企业竞争力的来源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认为企业的高产品价值,即低边际成本、高边际收益;二是差异化。下面分别予以说明。  (一)企业竞争力的来源之一—高产品价值  根据微观经济学理论,企业根据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相等确定产品价格和产量(见图1)。由图1可以看出,企业在边际成本与边际收益相等处(图中的P1、P2点处)确定产品价格与产量。

3、企业具有更高边际收益与更低边际成本(P2点),相对于具有较低边际收益与较高边际成本而言(P1点),可以更低价格销售更多产量的产品,获得更高的收入,获取更大的利润。  而信息化就是提高边际收益与降低边际成本的重要方式。信息化导致的成本缩减体现在生产成本、管理成本、交易成本等方面。生产成本方面:计算机辅助设计和计算机辅助制造降低了企业新产品的设计和生产成本;管理成本方面:库存管理更为合理,实现了库存的合理控制,精简并优化了组织结构,部门间信息交流更为便利,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减少管理费用;交易成本方面:信息化的实施减少了企业与消

4、费者之间的交易环节,实施差异化的客户关系管理,更大程度上减少了客户管理的成本。同时,信息化的实施,使得很多新技术得以应用,企业生产出更加优质、利润更高的产品,从而获取更高的收益。因此,信息化使得边际收益提高与边际成本降低,从而使企业获得了更大的竞争优势。  (二)企业竞争力的来源之二—差异化  企业竞争力的第二个重要来源是差异化,差异化可以认为是企业垄断势力的一个反映,企业的垄断力越强,就越能生产出差异化的产品,就更有可能获得高额收益。  根据微观经济学理论,具有一定垄断势力、可以生产差异化产品的企业在P1点确定的高价格

5、和低产量处生产一种产品,而其他企业当前时期不能生产该种产品,具备垄断势力的企业可以获取高额利润(见图2)。而经过一段时间后,当其他企业也具备生产该产品的能力后,企业回归到完全竞争状态,再根据P2点确定的价格与产量进行生产,而此时,前一段时间由于该企业能够提前生产差异化的产品,已经获取了高额利润,可以进行新产品的开发与研制,继续先于其他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由此可知,差异化是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来源。  企业信息化是提高产品差异化的重要方式。制造企业利用Inter让顾客直接参与产品设计,通过采用CAD/CAM技术和新的计算方法,顾

6、客可以精确地定制其所需要的工具,制造商可以和顾客一起来研究产品设计、成本、交货期等问题,能够提供这种业务模式的制造商会赢得竞争优势。利用信息系统,供应商可以根据企业的需求,准确及时地供应各种产品,并且根据客户的需要,制订不同的供应方案,形成自己独特的供应体系。由上述分析可知,信息化能够通过提高产品的差异化程度提升竞争力。     企业竞争力测评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指标选取  指标的选取应该满足系统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可行性原则等。企业竞争力的强弱由自身的资源情况决定,同时也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因此对竞争力的评估就

7、必须采取系统设计的原则。另外,指标体系的设置将尽量与现行的会计指标、业务核算指标统一,使评估指标所需要的数据易于采集,并且计算方法简便、易于操作,同时各项指标数据都要规范化。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专家和中国经营报共同开发的企业竞争力监测项目的指标体系,其指标选取了在问卷调查中被选择次数最多的,专家们也认同的16个指标,这16个指标中的前10个反映了企业的规模、业务增长、盈利水平、市场份额、融资能力等,这些指标是较容易获得的。第11-13个指标反映了企业发展的潜力,第14-16个指标反映了公众和行业对企业的评价

8、,但是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主要采取我国通常采用的评价企业的指标体系。这个指标体系主要以2002年2月由财政部等四部委发布的《企业效绩评价操作细则(修订)》中确定的《企业效绩评价指标体系》为准,并且采取基本指标,不采用修正后的指标。将偿债能力中的已获利息倍数指标(计算方法为息税前利润/利息支出)调整为负债权益比指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