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在电力应急通信的应用研究

移动互联网在电力应急通信的应用研究

ID:9655750

大小:49.00 KB

页数:2页

时间:2018-05-04

移动互联网在电力应急通信的应用研究_第1页
移动互联网在电力应急通信的应用研究_第2页
资源描述:

《移动互联网在电力应急通信的应用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移动互联网在电力应急通信的应用研究移动互联网在电力应急通信的应用研究  0引言  我国是世界上灾害发生频率高、灾害种类多、灾害破坏较重的国家之一。电力作为国民经济基础行业,直接关系到千家万户和国计民生,由于自然灾害等原因造成的电网停电事件具有明显的突发事件特点,必须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应对,最大程度地减少影响和损失。  目前电力系统应急通信主要依托电力通信专网和公用电信网两种资源。通过多年建设发展,电力通信专网已经形成一定规模和应急调度迂回能力,在保障电网生产、基建和公司经营管理及抗灾救灾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公用网络目前已经发展到采用最新ipv6协议,使现有的互联网具有更高的整体吞吐量、

2、提高了网络的安全性、改善服务质量(QoS)、支持即插即用和移动性、更好实现多播功能等。  移动互联网在电力应急通信方面的应用,使适用于不同条件下的机动式应急指挥系统,能够确保电力公司在应对自然灾害、处置突发事件、保障重大活动所需具备的应急通信能力。  1移动互联网应用分析  从本质上看,移动互联网并不是一种新的网络,而是一种新的接入互联网的方式。具体是指一种利用移动接入技术接入互联网络的方式。与互联网相同,移动互联网也是基于TCP/IP协议的,按照小本文由.LB-T无线数字视频传输系统,实现应急通信车3公里以上半径的音视频信息的实时传输,并将现在的图像通过视频会议系统传送至应急指挥中心乃至

3、上级部门的视频会议系统。  2.5集群系统  模拟集群系统可以为现场提供语音业务的区域覆盖,可实现的通信距离视基站天线高度和地形而不同,一般在在通信车方圆5km~10km左右的范围内,可为应急工作人员提供电话互通及通过卫星或公网资源与指挥中心之间的通信联络。  2.6GPS定位导航系统  2.6.1GPS定位系统  应急通信系统采用北斗定位系统由位于应急指挥中心的数据处理、显示系统和安装在应急通信车上的车辆终端组成。通过将北斗卫星通信、GPS定位、地理信息系统及计算机图形显示等多方面技术结合在一起,可以实现对车载站的定位监控管理。  2.6.2GPS导航系统  配备车载GPS导航仪,为驾驶

4、员提供自身位置信息及对行驶路线的确认。  2.7互联互通系统  宁夏电力应急通信选用的车载互联互通系统。该系统具备IP架构,软交换通信和DSP信号处理技术,能够融合汇接集群、对讲机、PSTN、VOIP、GSM、CDMA等不同类型的通信设备组成统一的通信平台,实现不同终端之间的快速组网,并具有语音信息发布,召开电话会议等语音基本功能。  2.8短波通信系统  本次配备手提式HF-90E短波电台一台,背负式HF-90E短波电台一台。手提式HF-90E主要用于野外临时建站,特别是在车辆和船只无法到达的地点,有人携带建站。背负式HF-90E主要用于徒步通信,使用3m鞭状天线可通15km~20km,

5、在停止行进时使用快速斜拉天线可通1000km。  3移动互联网在电力应急通信的应用  目前移动互联网的云计算技术具备数据存储分布式、高吞吐率和高传输率的特点,使得电力应急通信系统通过应急指挥车上配备的视频监视系统将车内图像、车外图像以及通过单兵系统回传的图像能够实现实时传送至应急指挥中心,应急指挥中心相关人员在授权的情况下,通过移动互联网访问网络视频监视服务器以获取前方现场实时图像,将现场监控图像接入到应急指挥中心视频会议系统中,指挥中心的视频监视终端对视频会议系统以及视频监视系统回传到指挥中心的图像进行录像存储。  现场视频的及时回传,使指挥中心人员能够实时了解现场状况和电网受灾情况,有

6、利于明确判断和指挥,提高现场的指挥调度能力,缩短抢险时间,提高应急能力,减少灾害造成的影响。  4结论  电力应急通信系统依托移动互联网的云计算技术,可以最大化的提高数据回传能力,提高电力应急指挥作战能力,对电力应急通信指挥水平的提高意义深远。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