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透皮吸收及临床应用

药物透皮吸收及临床应用

ID:9657792

大小:53.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5-04

药物透皮吸收及临床应用_第1页
药物透皮吸收及临床应用_第2页
药物透皮吸收及临床应用_第3页
药物透皮吸收及临床应用_第4页
资源描述:

《药物透皮吸收及临床应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药物透皮吸收及临床应用【关键词】药物透皮吸收;,,,透皮控释制剂  摘要:介绍了药物透皮吸收机理及其药物动力学,影响药物透皮吸收的因素和药物透皮吸收的危险性,以及药物透皮吸收的临床应用。  关键词:药物透皮吸收;透皮控释制剂  药剂学是药学综合应用技术的科学。药剂学的发展历经了格林药剂时代(Pharmacy)[1]、物理学药剂时代(Pharmacy、pharmaceutics)、生物药剂学时代(Biopharmaceceutics)[2,3]、临床药剂学时代(Clinicalpharmacy)[4,5],目前进入药物

2、传递系统DDS时代。透皮控制剂正是药剂学发展进程中的产物。透皮给药已成为当今临床重要的给药方式。本文就药物透皮吸收以及临床应用作简要的论述。  1药物透皮吸收机理及药理动力学[4.5]  皮肤的主要功能是屏障作用,阻止体内水分和电解质的丧失,防止水分进入体内,阻止外界微生物和有害化学物质对机体的损伤。另一个功能是吸收作用。皮肤的屏障作用主要是由角质层承担。角质层由多层重叠的含有纤维蛋白角质素的细胞板组成。药物透皮吸收首先要通过角质层屏障,角质细胞膜含有类脂质,可起半透性膜作用,它是药物吸收的主要途径。药物的吸收绝大部

3、分是通过细胞吸收,是一种被动扩散过程,而通过表皮细胞间的汗腺,毛囊和皮脂腺药物的吸收,与通过角质细胞的药物吸收相比要少得多。  局部透皮给药后的药物动力学,与其他途径完全不同,由于角质层有很大的贮存作用和较低的运输能力,药物透皮吸收后,在低血药浓度峰值之后,接着是一个长时期的非常低的血药浓度扩散期,这一扩散期可持续数日之久。  2影响药物透皮吸收的因素  2.1表皮的成熟性[5]婴儿角质层虽然发育良好,但其屏障特性仍不及成人,尤其是产儿,妊娠时间不足28周者。这些婴儿不仅屏障特性差,而且角质层发育不良,易经皮肤失水,

4、也易吸收经皮肤给药的药物,而达到全身效果,故必须严格控制剂量,谨慎从事。  2.2表皮的完整性[5,6]应该说明的是:表皮损伤或患有疾病的患者对药物透皮吸收是增强的。例如湿疹皮肤对药物的透入性比正常皮肤要大3~5倍;烧伤患者根据烧伤深度的不同,皮肤对药物透入性也各不同,但总的来说比正常皮肤大6~15倍;用胶布剥脱角质后,可使药物经皮肤吸收由1%~2%上升到85%~90%。  2.3药物本身的特性[4,6]药物的分子量低(800u原子质量单位以下),其水溶性和脂溶性很高,故表皮透入性就大;颗粒细的药物可因增加与皮肤的接

5、触面积而促进吸收。20世纪90年代固体分散技术以及近年纳米技术的应用,使药物由颗粒细的药物突变为纳米药物(直径mm),药物透皮吸收性就更大。另外能引起皮肤局部炎症的药物,也能增加药物的吸收,如过氧化苯甲酰、蒽酚、维生素A和5-氟尿嘧啶(5-Fu)。  2.4促进剂和赋形剂有机溶媒可增加药物的吸收作用[7.8]。如吸湿性聚乙二醇4000(PEG4000)、聚丙烯酸铵(CVP)、羟丙基纤维素(HPC)、二甲亚砜、液体石蜡、乳化剂、丙二醇以及大比例的可蒸发水分的油/水乳化剂,还有近几年上市的新的透皮吸收促进剂月桂氮卓酮、氮

6、酮。它们通过去除角质层脂质的作用和去除角质层天然致湿物质,引起角质层干燥脱落以及慢性损伤而促进药物吸收。当然十二烷基硫酸钠、聚山梨酯(吐温)、山梨醇酯(司盘)等也能增加皮肤对药物的吸收。赋形剂中影响吸收从强到弱的顺序是[5]:软膏糊剂水/油乳剂水溶液振荡剂粉剂。此外,药物不同,吸收也不同,研究证实[9]咖啡因以凡士林为基质最易穿透,睾丸酮在水凝胶中吸收最大。  2.5皮肤的水合状态[5]正常皮肤含水量为5%~15%,水合状态增高可引起角质膨胀,使紧密的角度层结构发生改变,形成多孔而使药物易于透入。包扎给药可增加皮肤水

7、合状态50%。  2.6皮肤的清洗清洗皮肤可改变皮肤的屏障作用而增加药物的吸收,肥皂和水的清洗对皮肤的刺激作用(轻度充血),增加了皮肤的水合状态。  2.7体表面积[5]越是幼小儿童相对体表面积愈大,药物吸收的多少不仅与绝对接触面积有关,更于相对接触面积有关。因此,低体重婴儿的对药物的透皮吸收,更具有危险性。  2.8其它如药物的浓度,与皮肤接触的时间,药物的接触部位(间擦部位,阴囊、外阴和眼睑容易吸收)以及皮肤温度,均与药物吸收的程度有关。  3药物透皮吸收的危险性[4,5]  3.1染料类100年前伦敦曾发现多次

8、新生儿紫绀症的流行,最后证实是婴儿所用尿布带有戳记,戳记墨水中含有苯胺染料,透皮吸收引起变性血红蛋白血症所致。  3.2皮肤科制剂含氟类固醇治疗泛发性湿疹,对幼儿患者,其反应是肾上腺皮质功能抑制、cushing样表现和生长迟缓。氨基糖苷类的新霉素与多粘菌素和杆菌肽三联制成的气溶胶喷雾剂,用于损伤性皮肤很易引起听神经毒性。新霉素霜或溶液用于烧伤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