姿态调衡法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的应用

姿态调衡法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的应用

ID:9658695

大小:49.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05-04

姿态调衡法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的应用_第1页
姿态调衡法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的应用_第2页
姿态调衡法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的应用_第3页
资源描述:

《姿态调衡法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的应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姿态调衡法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的应用摘要:目的:观察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后运用姿态调衡法康复治疗的疗效。方法:将10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2例,对照组40例,治疗组采用姿态调衡法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治疗法治疗,对比两组疗效。结果:治疗组中治愈56例(90.3%),显效4例(6.5%),无效2例(3.2%);对照组中治愈18例(45%),显效16例(40%),无效6例(15%)。两组的总有效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治疗组远期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姿态调衡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后的康复治疗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姿态

2、调衡法;康复;腰椎间盘突出症  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腰腿痛在临床上是常见的并发证,其后期的康复治疗至今仍是个难题。我科自2000~2005年共收治该类患者102例,其中用姿态调衡法治疗62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总结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将102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62例中男性45例,女性17例;年龄最大54岁,最小32岁,平均39岁;病程最长11年,最短3个月。对照组40例中男28例,女性12例;年龄最大65岁,最小35岁,平均47岁;病程最长12年,最短为1个月。  2治疗方法  治疗组用姿态调衡法。具体方法:(1)直立位、

3、双足呈“八”字形分开,足跟并拢,努力夹紧双腿,自我感觉将力集中于足跟部,练习1周。(2)准备一块15cm×5cm×4cm的木块,患者双足呈“八”字形分开,足跟并拢站在木块上,足掌悬空,夹紧双腿练习1周。(3)双腿并拢,足跟抬起,用足尖站立,练习1周。(4)长期练习足跟或足尖行立或穿姿态调衡鞋行走。对照组使用传统的保守治疗方案:牵引、按摩、针灸、内外用药。  3治疗结果  3.1疗效标准  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颁布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的疗效标准。治愈:腰腿痛消失,活动无障碍;显效:腰腿痛基本消失,活动虽无障碍,但过度活动时有轻度疼痛和不适

4、;好转:腰腿疼痛麻木明显好转,但仍有轻度疼痛麻木;无效:腰腿痛无明显缓解,麻木持续,活动受限。  3.2治疗结果  治疗组62例中治愈56例,占90.3%;显效4例,占6.5%;无效2例,占3.2%,再次行手术治疗。对照组40例中治愈18例,占45%;显效16例,占40%;无效6例,占15%,其中4例再次行手术治疗,2例不愿再次行手术治疗,而基本失去劳动及生活能力,长期卧床。两组的总有效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  3.3随访结果  3个月后随访,治疗组随访52例,其中复发1例,占1.9%;对照组随访25例,复发7例,占27.7%。从以上结果分析

5、,治疗组远期疗效优于对照组。  4讨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后的腰腿痛是临床常见的症状。可能由于术后血肿压迫、术后神经根粘连、术中定位错误、术后临近椎间盘及髓核组织再次脱出、术后脊柱失稳、术后腰背肌肌力减弱、术后患者再次扭伤腰部等原因,并在此基础上诱发腰肌劳损、梨状肌综合征、棘上韧带炎、棘间韧带损伤、小关节紊乱及腰骶椎骨性关节炎等病症发生。传统保守治疗方法注重卧床休息、牵引复位、活血化瘀等方法治疗,疗效欠佳。笔者在临床工作中发现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腰椎生理弧度改变和脊柱侧凸畸形,使脊柱处于失稳状态。故治疗中若不能消除脊柱的失稳状态,虽能

6、缓解临床症状,但仍有复发的可能。所以,通过姿态调衡法消除脊柱不稳定状态是防治术后腰腿疼痛并取得远期疗效的根本方法。在美国西雅图召开的北美脊柱外科学会2001年年会关于脊柱融合植骨材料的进展这一专题中指出,在没有发现和证实有效的治疗方法之前,脊柱融合仍是治疗许多脊柱疾病的首选方法。这也进一步证明了恢复并保持脊柱稳定性对于防治脊柱疾病的重要性。因此,治疗的关键在于矫正不良的姿态和体态。  人体在站立和行走时,最终决定脊柱力量状态的并非脊柱自身和骨盆,而是骨盆的支撑体――下肢和足,尤其是足。足学证明足部力学状态与人体力学状态间的联系是必然的,对应规律严格,所

7、以能够通过对足的力学状态的调整来矫正姿态和体态。正常人站立时脚的受力50%在跟部,而腰腿痛患者的受力总是更向前分散,趋于平均,以使支撑面增加。当以小的支撑面站立时要随时保持身体前后左右各方面的对称,也就是保持挺拔的姿态。当足底受力变集中、支持面减少时,必然造成臀大肌的紧张收缩,这样骨盆变得直立,腰椎前凸减小,弯腰驼背的姿势得到纠正。支撑面的减少,使骨盆的中心线与支撑面的中心线趋向重合,可以有效减小和避免骨盆倾斜和脊柱侧弯。因此,站立时支撑面越小,所对应的姿态和体态越好。  姿态调衡就是基于这一原理,使患者在治疗中以及后期的工作生活中都能轻松保持特殊的足

8、部力学状态。从而调衡脊柱,消除不良弯曲,最大限度恢复脊柱的稳定状态,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而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