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产业集群理论综述

西方产业集群理论综述

ID:9660710

大小:54.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5-04

西方产业集群理论综述_第1页
西方产业集群理论综述_第2页
西方产业集群理论综述_第3页
西方产业集群理论综述_第4页
西方产业集群理论综述_第5页
资源描述:

《西方产业集群理论综述》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西方产业集群理论综述  摘要:首先系统地介绍了产业区理论、工业区位理论、增长极理论和地域生产综合体理论并对其进行了简单评价,指出了上述理论并非严格意义上的现代产业集群理论,而只是对现代集群理论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的理论源头;接着又介绍了新产业区理论、新经济地理理论、新制度经济学理论、新社会经济学理论、新竞争理论和区域创新理论等现代集群理论研究的新进展并进行了简单评述,指出了全面地认识集群理论不管对研究者还是对政策制定者都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西方产业;产业集群理论;综述    西方学者对产业集群

2、理论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研究者们采用实证研究或规范研究的方法,立足于经济学、地理学、管理学、社会学等不同学科研究产业集群,形成了各种理论流派。理论研究的日益深入和现在人们对产业集群愈发混乱的认识显得格格不入。因此,本文将以时间为主线,从产业集群理论渊源和理论发展两个方面,全面介绍产业集群各种主要理论并对其进行简要的评述。    一、西方产业集群理论溯源    (一)产业区理论  马歇尔(Marshall)在1890年就开始关注产业集聚,他将大量种类相似的中小型企业在特定地区的集聚现象称作“产业区”

3、。马歇尔指出聚集形成的原因在于企业能更好地获取外部经济提供的利益和便利。这些好处包括提供协同效应和创新环境,共享辅助性服务支持和高水平的专业化劳动力市场,促进区域经济的健康发展,平衡劳动需求结构和方便顾客等方面。并且马歇尔通过分析给出了产业区内环境的特点及优势所在。他说,在产业区内,行业的秘密不再成为秘密,而似乎是公开了,同行们不知不觉中学到很多秘密,优良的工作受到正确的赏识,机械上以及制造方法和企业的一般组织上的发明和改良成绩得到迅速研究。如果一个人有了新思想,就为别人所采纳,并与别人的意见结

4、合起来,因此,它就成为更新思想的源泉。[1]  新古典经济时代产业集聚,还处于萌芽状态,其主要特点是许多在物质上具有密切联系的企业和相关机构在地理上的集中而产生的外部经济性。马歇尔研究集聚尽管也重点强调了产业集群的这一特性,但他在理论上的最大贡献是他发现了一种产生集聚的“新鲜产业空气”——协同创新的环境。但在马歇尔时代,由于客观上企业之间的联系主要是物质的投入产出,因此,受研究目的与主要从事技术创新理论管理研究的限制,马歇尔的研究存在着历史局限性,他没有将协同创新环境充分展开,没有进一步研究企业

5、聚集产生的非物质原因。    (二)工业区位理论  韦伯(Weber)是世界经济史上较早而又完整、系统地提出产业区位理论的经济学家,其重要的贡献是对工业区位进行规范性的研究。韦伯认为,产业集群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企业自身的简单规模扩张,从而引起产业集中化,这是产业集群的低级阶段;第二阶段主要是靠大企业以完善的组织方式集中于某一地方,并引发更多的同类企业出现,这时,大规模生产的显著经济优势就是有效的地方性集聚效应。  韦伯把产业集群归结为四个方面的因素:第一个因素是技术设备的发展。随着技术设备

6、专业化的整体功能加强,技术设备相互之间的依存会促使工厂地方集中化。第二个因素是劳动力组织的发展。韦伯把一个充分发展的、新颖的、综合的劳动力组织看作是一定意义上的设备,由于其十分“专业化”,因而促进了产业集群化。第三个因素是市场化因素。韦伯认为这是最重要的因素。产业集群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批量购买和出售的规模,得到成本更为低廉的信用,甚至“消灭中间人”。第四个因素是经常性开支成本。产业集群会引发煤气、自来水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从而减少经常性开支成本。[2]  从理论上看,韦伯运用模型对产业集聚优势的因

7、素进行了量化研究,研究成果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但是,韦伯对产业聚集的研究同其区位理论中的其他内容一样,是一种纯理论化的研究。对于所处的外部动态环境中的企业来讲,如果脱离了一切制度、社会、文化、市场竞争、历史因素,只是简单的从资源禀赋、能源消耗等角度考察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其研究结论在科学的现实性方面存在不足。    (三)增长极理论  帕鲁(FrancoisPerrour)是最早提出增长极(groan)并没有将新产业区产生的动因追溯到预先存在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危机上。他指出:产业地理集中可能

8、是由当地历史中的“偶然事件”引致的,重要的继起的累积因果关系,其理论的基础是规模收益的递增。克鲁格曼从经济地理的角度探讨了产业聚集的成因,他在1991发表的文章中将地理因素重新纳入到经济学的分析中,通过一个简单的两区域模型说明了一个国家或地区为实现规模经济而使运输成本最小化,从而使制造业企业区位选择在市场需求大的地点,反过来大的市场需求又取决于制造业的分布,最终导致所谓的中心——边缘模式。  克鲁格曼在1995年出版的《发展、地理学与经济地理》一书中建立了产业集群分析的新模型,补充了他已有的产业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