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医教学中加强中医药文化教育的必要性探讨

在中医教学中加强中医药文化教育的必要性探讨

ID:9676912

大小:53.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5-05

在中医教学中加强中医药文化教育的必要性探讨_第1页
在中医教学中加强中医药文化教育的必要性探讨_第2页
在中医教学中加强中医药文化教育的必要性探讨_第3页
在中医教学中加强中医药文化教育的必要性探讨_第4页
资源描述:

《在中医教学中加强中医药文化教育的必要性探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在中医教学中加强中医药文化教育的必要性探讨【关键词】中医教学中医药文化  新中国成立后,全国很多地区都兴办了中医学院,大力发展中医药教育,培育出了千万中医工作者。但笔者环视中医教育现状,却发现院校培养的新一代中医平庸者居多,大师级人物寥寥可数。作为一名中医药临床教学工作者,反思目前中医药教育,发现现代的中医人大多缺乏中医药文化底蕴,因此,很难建立博大精深的中医药知识大厦,这是目前教育的失败,但也不乏历史的原因。中国经历改革开放,放眼世界,看到了太多的先进技术和科学成果,包括西医精湛的手术技术和检查手段等。正是这些,使我们在追求、学

2、习先进技术的同时,忽略了自己的文明成果,中医在西医主导的环境下踉跄前进着。正值中国经济快速发展、走向世界之际,中国文化也正大踏步走向世界,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这对于中医药的发展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笔者认为,在中医药教学中加强中医药文化教育是改善目前中医教育现状的关键。  1中医药文化的内涵  中医学博大精深,中医药文化是中国文化的精髓,而中医学则植根于源远流长的中医药文化之中。什么是中医药文化呢?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不同形态特征构成的复合体。中医药文化则包括形成中医药特色的社会环境、思维方式、哲学思想,也就是中医药

3、学发展同整体社会文化背景的联系以及中医药学所体现的文化特征和人文价值。数千年的中华文化的积累与传承,承载了中医药学的发展,也奠定了中医药文化的根基。世界范围内,人类历史上出现了中国文化、古埃及文化、印度文化及古巴比伦、玛雅文化。经历数千年的洗礼之后,唯有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它超常的坚韧,保持着完整、连续的状态,这充分证明了中国文化的强大生命力和其理论的科学性,而中医药文化正是吸取了中国文化的精华而产生的。其集《周易》、道、儒、阴阳等诸家的思想精华,与古代哲学、历法、天文等相互联系,形成了独特而完整的医学理论体系。从古代的经史子集,到后

4、代的文学名著等,无不映朔着中医药文化。所以,中医药学既是中国文化的产物,同时也从医学方面体现了中国文化,是中华文明的璀璨明珠。  中医药文化所具有的哲学内涵为中医药学体系的建立提供了思想方法和理论框架。古代哲学中的“阴阳相对论”“五行生克原理”等理论精华构建了中医药文化的哲学基础,从而产生了中医药学独特的生命观,疾病观和治疗观、并创立了藏象学说、经络学说、治则学说等。  阴阳学说是中医药哲学的朴素辨证法思想。阴阳概念的最初含义是指日光的向与背。《易经》曰:“观变于阴阳立卦,发挥于刚柔立爻”,“一阴一阳谓之道”,提纲挈领地说明了阴阳

5、的消长是化生万物的根本。中医学引用古代阴阳哲学来说明人类生理病理变化与客观存在的相互关系,阐述内外环境、体与用的统一,可以说阴阳学说做为一个辨证思维的总纲,贯穿于中医理论体系的各个方面。如《内经》指出:“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五行学说是中医药哲学的方法论,最初见于《尚书·洪范篇》。它把丰富多彩的客观世界归纳为木、火、土、金、水等五种基本物质,并以五行生克及属性相配来概括描述客观世界的普遍联系和发展变化。中医药学则把五行学说用于对人体脏腑属性的归类和演绎,如把五行配五脏、五体、五色、五味、五志、五方、五时等,以说

6、明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另一方面,根据五行生克乘侮的关系解释脏腑病变的相互影响,从而对疾病的治疗和判断预后进行指导,构成了中医药哲学的方法论手段。  中医正是以严谨、科学的古代哲学思想为基础,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形成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构建起具有理法方药的系统理论体系。这种哲理与医理的结合使得中医没有被同时代的自然知识的狭隘状况引入迷途,而是随着社会、科学的发展不断完善,自我丰富,因而经历千年传承至今,仍然发挥着其特有的魅力。  2中医药文化的现实体现  自古至今,中医药文化反映在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早在上古时代,就有黄帝与岐伯、雷

7、公医学问答的传说,故后人成《内经》一书,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由于中国文化与中医药文化本原的一致性,因此,中国文人具有“儒医合一”的特点,“不为良相救国,便作良医救民”成为古代文人一个共同的人生坐标,既反映了中医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也说明政治文化与中医药文化的一致与互通。汉时张仲景为长沙太守,同时治病救人,作《伤寒论》而成为千古医圣;汉代华佗,年轻时被举为孝廉,征召到部队为官,但他拒绝就职,而是潜心医学,终取得了极高的成就,成为中医史一代大家;唐代孙思邈,数次拒绝了隋唐两代朝廷授官,将百年人生献给中医药事业而成药王;晋代皇甫

8、谧,曾受到晋武帝“频下诏敦逼不已”,上疏辞请不就;元代朱丹溪,青年时代毅然放弃科举,专心致力医学,得金元三大家之精旨;明代李时珍,少年时代弃科举而从医,著成中医药巨著《本草纲目》。  另一方面,古代文人的文学创作中都包含着丰富的中医药内容。如《史记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