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学类课程体系建设与研究

关于农学类课程体系建设与研究

ID:9691645

大小:51.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5-05

关于农学类课程体系建设与研究_第1页
关于农学类课程体系建设与研究_第2页
关于农学类课程体系建设与研究_第3页
关于农学类课程体系建设与研究_第4页
资源描述:

《关于农学类课程体系建设与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关于农学类课程体系建设与研究关于农学类课程体系建设与研究频道为各位同学整理了农学类课程体系建设与研究,供大家参考学习。更多内容请关注频道。一、当前高职院校农学类专业课程设置情况分析高职院校需要制定出符合人才培养目标和满足社会实践需要的课程体系,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农业高科技人才。然而,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中还未完全摆脱普通高校根据学科知识结构的内在逻辑来设置课程的影响,课程体系设计仍然是按照学科体系下的要求在进行,采取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三段式基本模式。由此导致了诸多问题,例如,课程体系呆

2、板、缺乏灵活性;课程结构不合理,封闭式培养专业分得过细、相互渗透较少,单一的学科课程门类多、课时长,专业知识面窄;实践性技能学习少,课堂时数多,不利于学生自我培养和个性的发展;课程目标缺乏对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明确要求与具体规定,与行业系统共同开发课程的规范性、实效性不足等。例如,某高职院校作物生产技术(种子、农资)专业开设的课程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数学、英语、计算机等公共课,植物生长与环境、作物栽培、蔬菜栽培、果树栽培、农业机械、植物遗传育种等专业基础课;植物病虫害综合防治、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农业信

3、息与法规、农药及应用、化肥及应用、种子检验、种子贮藏加工、蔬菜种子生产技术、园艺苗木生产技术等专业课;作物种子生产技术、市场营销与企业经营与管理等专业拓展课,还有一些单独的实践课程,往往开设在最后作为总结性实习。这种模式是学科体系下的产物,强调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要求学生全面掌握学科知识,基本原理是公共课为基础课学习做准备、基础课为专业课学习做准备、专业课为实践课做准备。这种模式的课程设置容易造成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减弱知识的实用性,无法将知识传授与技能培养相结合,不能建立起真正的产学结合模式,不能

4、适应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因此,高职院校农学类专业课程设置体系改革势在必行。二、优化高职院校农学类专业课程体系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发展,在现代农业的大环境下,原有的课程体制结构和教学内容的弊端逐渐突出,旧课程体系培养出的学生死记硬背能力强,创造能力、操作能力和适应能力弱,这种课程体系模式已不适应高职教育的要求。因此,必须对课程体系和内容进行改革。高职院校应紧紧围绕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按照重实践、轻理论的原则设计课程体系。高职院校农学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面向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职业岗位的应用

5、型、技能型专门人才,所以,课程体系设计应遵循先具体、再抽象,先讲实践内容比较多、理论少的课,后讲理论多、实践内容少的课,删除百科全书式的课程,开专而深的有代表性的具体的专业课,最后再讲理论课的原则。以种植专业为例,农学类专业可以这样设计课程体系。浅探农学课程体系建设频道为各位同学整理了农学课程体系建设,供大家参考学习。1农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转变在全国高校扩大招生初期,农学专业本科教育仍以农学高级科学技术人才培养为培养目标。2012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对普通高等学校农学本科专业培养目标作了新的描述:本专业培

6、养具备坚实的生物科学、作物生产、作物遗传育种及种子生产与经营管理等方面知识,具备开展与农学有关的教学、科研、技术设计、推广开发、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工作能力,具有健全人格及社会责任感,有创新、创造和敬业精神的农学学科复合型人才[5]。宜春学院适应大学生就业形势的变化,面向就业市场及地方农村经济建设,对农学专业培养方案于2006年至2013年先后进行了四次较大修改。针对新农村建设对人才的需求,2009年培养方案修订时在培养目标中增加了培养能在基层开展新农村建设工作,或在农业相关企业从事市场开发工作的高级应用型

7、人才的内容;面对自主创业成为今后大学毕业生就业的重要途径之一,2011年及时调整了培养目标;秉承学校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办学宗旨,2013年明确提出了培养能运用现代农业科学知识,能在农业相关领域创业发展,的应用型和创业型人才,使学生毕业后走创业发展之路,成为地方农业发展的科技型农民企业家。(一)最先开设实践性强的课程1《.大豆学》这门课程主要讲授我国大豆的栽培区划、器官形态及其构造、生长发育及对环境的要求等基本情况,大豆灌排技术、大豆播种及田间管理技术、大豆施肥技术、大豆病虫草害防治技术、大豆优良品种介绍

8、、大豆重迎茬控制技术等栽培技术,大豆加工、大豆产业经济等后续应用技术。2《.水稻学》这门课程主要讲授中国水稻栽培的历史和发展,器官形态及其构造、生长和发育、气候条件和土壤环境、品种选育、深耕整田、育秧、合理密植、施肥、灌溉与排水、田间管理、轮栽、直播栽培、陆稻栽培、稻的特殊栽培、稻作病害及其防治等栽培技术,水稻栽培机械化、收获、检验、贮藏与副产品利用、加工、产业经济等后续应用技术。3《.玉米学》这门课程主要讲授玉米生产概况、生物学基础等基础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