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生长阀技术在脊柱侧凸患者中的应用

脊柱生长阀技术在脊柱侧凸患者中的应用

ID:9700499

大小:55.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5-05

脊柱生长阀技术在脊柱侧凸患者中的应用_第1页
脊柱生长阀技术在脊柱侧凸患者中的应用_第2页
脊柱生长阀技术在脊柱侧凸患者中的应用_第3页
脊柱生长阀技术在脊柱侧凸患者中的应用_第4页
脊柱生长阀技术在脊柱侧凸患者中的应用_第5页
资源描述:

《脊柱生长阀技术在脊柱侧凸患者中的应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脊柱生长阀技术在脊柱侧凸患者中的应用【关键词】低龄儿童低龄儿童的脊柱侧凸具有发生早、畸形进行性加重等特点,治疗困难,是脊柱外科的难题之一。通过支具治疗推迟手术年龄的方法对其矫正作用有限,患儿也很难坚持佩戴支具[1]。严重脊柱侧凸的青春期患者,可以行矫形融合手术,手术对其脊柱发育和心肺功能影响较小。但是对于脊柱侧凸低龄患儿,矫形融合手术明显影响儿童脊柱和胸廓的发育,导致躯干和下肢比例失凋,很难让人接受。对于5岁以下儿童,脊柱融合手术还可影响患者心、肺的发育和功能[2、3]。此外,手术后脊柱活动度和功能必然受影响,融合脊柱相邻节段尤其是腰段脊柱退变、相邻节段后凸畸形、下腰痛、

2、内植物相关的并发症以及迟发感染的发生率亦较高[4、5],因此,国内外一些学者一直尝试用一些不融合脊柱的方法来治疗低龄儿童脊柱侧凸。目前临床上脊柱侧凸非融合手术主要包括三大类:(1)脊柱生长阀技术;(2)垂直可延长的钛肋骨技术(verticalexpandableprosthetictitaniumrib,VEPTR);(3)前路椎体U形钉技术。其中前两者为延迟融合技术,后者是完全不融合技术。脊柱生长阀技术是目前临床上应用最广的一种脊柱非融合手术。1脊柱生长阀技术的发展历程脊柱侧凸非融合内固定技术首先是由Harrington推荐用于低龄儿童的脊柱侧凸[6]。1977年Mar

3、chetti等[6]首先提出“端椎融合”的概念,即在侧凸端椎置入内固定物,固定物周围做局限性骨融合,以防脱出或松动。将延长型Harrington棒置于皮下,以防骨膜下剥离而致脊柱自发性骨融合。1984年Moe等[6]报告了应用皮下放置金属棒(Harrington棒或Moe棒)来控制低龄儿童严重脊柱侧凸的初步结果,其后相继出现了CD、TSRH等技术及其改良型[7]。多米诺连接器允许周期性延长脊柱,但其常突出于皮下压迫皮肤。Tandem技术使用管型连接器把两根短棒连在一起(类似拉杆天线),行延长手术时把两棒向相反方向拉出后用小螺钉固定,这不仅可以周期性延长脊柱,而且相比于多米

4、诺连接器,其体积更小,减少了对皮肤的挤压。2脊柱生长阀技术的适应证脊柱生长阀技术不受脊柱侧凸类型的限制,特发性、先天性以及神经肌肉型等各种类型的脊柱侧凸的低龄患者都可应用。尽管目前尚无统一的适应证,但绝大多数学者认为行脊柱生长阀术的患者必须符合以下三个条件:(1)脊柱存在明显的纵向生长能力;(2)脊柱侧凸Cobb’s角大于50°,且进行性加重;(3)脊柱侧凸柔韧性好,或者在行松解术后柔韧性好[8~9]。由于脊柱生长阀技术的撑开操作有加重脊柱后凸的倾向,因此脊柱后凸畸形是其相对禁忌证。3脊柱生长阀的操作技术行生长阀技术时,常规全麻,患者取俯卧位。根据术前X线片对内固定区上、

5、下方的椎体进行定位。在内固定区上方做长约3cm的正中皮肤切口,剥离脊柱两侧的椎旁肌,在固定区的椎体上植入螺钉、椎弓根钩或横突钩,同法在内固定区的下方植入螺钉、椎弓根钩或横突钩。在脊柱两侧内固定区的上、下方各放入一根适当长度的金属棒,棒一端与钉或钩连接锁紧,另一端穿入皮下在两棒连接处做长约3cm的正中皮肤切口,放入多米诺连接器或管型连接器,两棒插入其中,对脊柱侧凸的凹侧和凸侧都进行撑开,然后锁紧两棒。在置入棒及连接器时,应避免对椎板和关节突等脊椎后份结构的剥离暴露,而将棒置入肌肉中。此后,每隔6~12个月行撑开手术,等患儿发育基本成熟后,行常规的脊柱融合内固定术。4脊柱生长

6、阀技术的临床效果1984年Moe[6]报告了20例脊柱侧凸患者行单侧或双侧脊柱生长阀术的初步结果,其中,9例最终需行脊柱融合手术,5例发生内固定脱出,4例断棍。最终行脊柱融合术的9位患者,第一次术前侧凸Cobb’s角平均为58°,术后即刻为40°,平均随访15个月后侧凸稳定在43°。在行融合术前,他们平均需行4.5次手术,内固定节段的脊柱平均增长3.8cm(相当ineiro和pson和Poe-Kochert[12]对47例患者行单侧生长阀术后随访发现,儿童严重脊柱侧凸常常进展迅速,行单侧生长阀术后并发症较多,患者外形不甚理想,治疗过程中,脊柱自发性融合是个难题。2005年

7、,Thompson和Akbarnia[9]对28例行生长阀术患者回顾研究认为,对于儿童严重脊柱侧凸,尽管单双侧生长阀技术都有助于控制侧凸的进展,保持脊柱的生长潜力,但是双侧生长阀的治疗结果明显优于单侧生长阀。无论在何种生长阀技术中,顶椎短节段融合术都是不必要的。2006年邱勇教授[13]对21例脊柱生长阀术后儿童随访发现,无论使用何种单棒可延长内固定器械,均可获得较好的初次矫正效果,但随延长次数的增加而延长效果下降,并发症发生率增高,有近3/4的患儿最终未能完成预期的延长疗程。结合我国国情,邱教授建议目前应谨慎使用单棒可延长内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