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全球化与当代文学的地方政治

简析全球化与当代文学的地方政治

ID:9706485

大小:62.00 KB

页数:14页

时间:2018-05-05

简析全球化与当代文学的地方政治_第1页
简析全球化与当代文学的地方政治_第2页
简析全球化与当代文学的地方政治_第3页
简析全球化与当代文学的地方政治_第4页
简析全球化与当代文学的地方政治_第5页
资源描述:

《简析全球化与当代文学的地方政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简析全球化与当代文学的地方政治本篇的问题意识来自一次学术研讨会上我与一位台湾学者的分歧。会议的主题是阎连科的长篇《炸裂志》(2013)。我认为这基本是部失败的作品,它以貌似地方志的形态讲述了耙耧山区的炸裂村如何在短短几十年间演变为超级大都市的故事。小说延续了阎连科极端写作的三板斧非常态的寓言事件,奇诡癫狂的想像,发烧泛滥的描写铺排且更为激进。阎连科告诉我们:炸裂庄升级的资本源于男盗女娼;权力、金钱与女性光鲜的肉身在现代社会所向披靡。这大体就是小说的思想干货,其荒凉简陋的境况与旺盛跋扈的想象力形成鲜明的对比。我提出一个寻找《炸裂志》理想读者的问题:

2、对这部抛弃了通常感动机制的作品,它的意义如何分享传播?《炸裂志》显然不是写给父老乡亲的读物;普通百姓亦非它的期待对象,双方鲜有经验、趣味的契合。一部分文学爱好者会去阅读,但最理想的读者恐怕是两类人,一为国内的现当代文学研究者(事实上阎连科之前的创作,评论界的争鸣议题大多可被预判出来);二是力图把握中国的汉学家及对中国一知半解却怀有兴趣的海外读者。后者在阅读中倾向抹平民族文学内部的差异性,即使像阎连科与余华这样截然不同的作家,在他们眼里仍是典型的中国制造或中国特性。换言之,他们评论的出发点是中国的,一种新闻性、社会性、政治性乃至观光性的阅读接纳与期

3、待。就《炸裂志》而言,那自是当下中国城市化道路的完美寓言了,但这种中国阐释的通用模式对阎连科并不确切。1999年,阎连科还说:我写小说就是为了表达内心郁闷的情绪对传统文化和国民性无疑触及到了,但深刻到哪一步我不知道,因为那不是我有意为之。c这显示了他与中国的隔膜。如果定要给阎连科归类的话,他应该首先是个河南农民,其次才是中国人。中原的历史、文化已渗入他的骨髓血脉,牵制着他的创作格局与风貌。阎连科的作品大多构想奇特、凌厉决绝,但后劲厚度不够。它们跟生长的豫西山地那相对薄瘠的土壤呈现呼应的态势,这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内因果的显露么?《炸裂志》的表达给

4、人色厉内荏的嚣叫感觉,念及大跃进中河南那领衔全国的浮夸风,二者的声腔口吻不无异曲同工之处。这是一方土地的声音与自尊:因为不足,所以挣扎夸张(浮夸)。用阎连科的话说:我是因为恐惧而逃离,因为逃离才背叛,才会在文字中表现出貌似强硬坚韧的艺术对抗来。会间,一位台湾学者对我的发言表示异议。他认为阎连科的表达是把历史小说化、小说历史化的创意,中国寓言的解读是合理的。他拿出台版的《炸裂志》,告诉我该书在台湾销路不错。对书中的每个中国符号,他似乎都有话说。我没有正面回应这位学者,脑中闪过一个世界读者的念头。顺手翻翻台版的《炸裂志》,在由美国德州大学教授蔡建鑫撰

5、写的出版导言里赫然现出一句话:读者若在《炸裂志》里看到孔明亮跟薄熙来二人某些重叠的身影(如对城市发展的贡献),那恰证明小说跟现实同样精彩。多么新颖而富于诱惑的解读啊!它证实了我之前的想法:一部作品一旦进入域外传播领域,则犹若转世重生。就原产中国的小说而言,不得不接受的是,在境外翻译中漂泊流转的它们,首先是有关中国社会历史的批判性材料或读本,其次才是文学作品。我不想将此归结为简单的文化霸权,而更愿关注全球化语境中创作主体在文学跨际旅行时的应对:如主体的身份想像、写作观念及营销策略的变革等。因为霸权的实践,终需落实为主体间的行动呼应与认同接轨。从将心

6、比心、人道关怀的角度讲,霸权阐释亦属误读的一种。它建立在人类主客对立、二元认知的先天局限上,每个人都倾向从自我的文化范式来理解他人。就更切近的历史分析看,霸权解读系中西隔膜、冷战思维在学术领域的渗透与延续。海外对中国当代文学的接受,最早是把它作为世界社会主义文学的组成部分,强调意识形态的分析,并致力于从传统根源上探索当代中国文学形态的发生基质与发展动向。这在1950-1970年代海外出版的学术著作中一目了然:如保罗维次的《共产主义中国的小说(1949~1953)》、ChaoChung的《中国文艺的共产进程》以及饱受争议的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

7、等。这种社会主义瞭望、勘察与审视的思维从未断绝,1990年代以来中国日渐强大的事实益发激活了它。它成为海外研究及消费中国文学的基础模式与兴奋构造。由此不难理解国外(特别是西方国家)对中国禁书及敏感作家的兴趣,阎连科便是其中之一。这里潜伏着一种研究预设,即发现或验证一个与目下蓬勃繁荣景况相反的异类中国。他们孜孜以求的中国经验的复杂性,说穿了即是社会主义的歧义性、怪胎性及内部衰竭异变的可能性。这或许也是对资本主义优越感及欧美中心理念在全球受挫后的某种宽慰与补偿吧。成为海外中国研究的兴趣目标,对阎连科来说很难说是幸事。一个直接的后果:他的小说从未被当作

8、有机完整的这一个来理解,海外汉学界对阎连科地方经验、记忆的漠视忽略便是证明。他的作品就像诸多中国零件的文学化拼合体,随手摘一个即可鸡毛令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