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马克思社会分工理论的二重逻辑

简述马克思社会分工理论的二重逻辑

ID:9708684

大小:58.50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8-05-05

简述马克思社会分工理论的二重逻辑_第1页
简述马克思社会分工理论的二重逻辑_第2页
简述马克思社会分工理论的二重逻辑_第3页
简述马克思社会分工理论的二重逻辑_第4页
简述马克思社会分工理论的二重逻辑_第5页
资源描述:

《简述马克思社会分工理论的二重逻辑》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简述马克思社会分工理论的二重逻辑论文关键词:马克思社会分工抽象性和现实性自然性和社会性肯定性和批判性  论文摘要:马克思社会分工理论是以唯物史观为基本方法,具体体现为抽象性和现实性、自然性和社会性、肯定性和批判性的二重逻辑交织并存的科学分工理论。首先,社会分工是抽象性分工和现实性分工的逻辑交织,这是马克思社会分工理论所存在的两种样态;其次,社会分工是自然性分工和社会性分工的历史统一,这是马克思社会分工理论所体现的两重维度;最后,社会分工是肯定性分工和批判性分工的价值并置,这是马克思社会分工理论所具有的两个侧面。  社会分工是社会生产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同时也是唯物史观的一个重要范畴。从马

2、克思和恩格斯对社会分工的全部论述中可以看出,无论是对社会分工发展历程的具体考察,还是对社会分工基本形式的详尽分析,抑或是对社会分工历史作用的深入阐述,都结构性地内涵着马克思社会分工理论的二重逻辑:抽象性和现实性的互相交织、自然性和社会性的辩证统一、肯定性和批判性的价值并置。  一、马克思社会分工理论所存在的两种样态:抽象性、分工和现实性分工的逻辑交织  马克思从社会分工和生产劳动的内在联系出发,既对社会分工的具体历史形态进行了考察,也对社会分工的社会意义、历史作用及其所反映的社会关系进行了阐述。这表明马克思社会分工理论既具有高度概括的抽象性,又具有客观具体的现实性。抽象性分工和现实性分工

3、是马克思社会分工理论的两种存在样态,其中充满了理论层面的逻辑张力和现实层面的运思空间。这种抽象性和现实性相互交织的二重逻辑是这样展开的:抽象性逻辑是建立在“异化逻辑三段论”之上的理论思维,这种逻辑直接用分工来说明所有制形式的历史演进,并且认为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各种矛盾都是由分工造成的,还没有从根本上对分工的不同历史性质和历史形式加以区分,而是从主体层面上对分工进行的价值批判,分工在这里仅具有历史唯物主义的一般阐释原则意义。虽然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用分工理论取代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异化劳动理论,但是用分工来解释历史与用异化来解释历史的逻辑方法并没有实质的不同,即二

4、者的立足点都是对一种非异化的理想状态的价值悬设,而不是“现实的个人”的物质生产和在生产中结成的社会关系。马克思恩格斯在论及分工和私有制的实质关联时就曾直言:“分工发展的各个不同阶段,同时也就是所有制的各种不同形式。”IriS)“分工和私有制是相等的表达方式,对同一件事情,一个是就活动而言,另一个是就活动的产品而言。”这种历史认识强调的是分工的发展和私有制形式的更替之间的对应关系,是从私有制、剥削和阶级压迫的角度对分工展开的价值批判,分工被理解为某种支配人、和人相对抗的异己力量。人类社会自从进入“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相分离”的分工社会之后,就将无法逃脱特定的分工范围的限制,并且分工导致劳动及

5、其产品的不平等分配、单个人的利益与所有相互交往的个人的共同利益之间的矛盾、社会活动的固定化和社会关系存在的物役性。为了摆脱这种不幸的状态,就像克服异化一样,马克思恩格斯指明了一条“消灭分工”的理想化道路,这从《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那段带有乌托邦色彩的诗性憧憬中不难发现,而对如何消灭分工、消灭异化现象、实现人类解放则缺乏客观的科学论证。然而正是在马克思社会分工理论的抽象性逻辑意义上,我们认为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和(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之间并不存在阿尔都塞所认为的“认识论断裂”,分工在两部著作中地位的变化恰恰体现了唯物史观的形成轨迹;相反,日本学者望月清司提出的观点“马克思在《德意

6、志意识形态》中没有放弃异化论,而是把异化论具体化为分工理论”反而更为深刻。  现实性逻辑则是从现实的物质生产活动出发,并建立在生产、分配、交往等社会关系基础之上的社会分工理论。在这种逻辑下,马克思和恩格斯则是用历史的、具体的、现实的分工来说明私有制的起源和发展,并将分工视为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动力,并且还是把握现实劳动过程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实际切人点,从而不再简单直观地讨论“消灭分工”,取而代之的是关于分工的客观的、具体的和历史的论述。“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关系取决于每一个民族的生产力、分工和内部交往的发展程度。……一个民族内部的分工,首先引起工商业劳动与农业劳动的分离,从而也引起城乡的

7、分离和城乡利益的对立。”这里可以看出,马克思和恩格斯已经指出了分工的两种模式:商业、工业、农业相互分离的社会内部分工和更为细致的存在于不同个人之间的部门内部分工。显然,分工已经获得了一种决定社会发展的现实规定性它和生产力、生产工具、交往、交换等诸因素辩证地统一于现实生产之中,为探寻人与人之间的整体社会关系提供了一种现实的逻辑视角,同时所有制形式也不再被抽象地理解为分工的同义语,而是取得了与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现实的一致性。此时“分工被还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