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突发事件的常规应对思路

课堂突发事件的常规应对思路

ID:9723546

大小:59.0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05-06

课堂突发事件的常规应对思路_第1页
课堂突发事件的常规应对思路_第2页
课堂突发事件的常规应对思路_第3页
课堂突发事件的常规应对思路_第4页
课堂突发事件的常规应对思路_第5页
资源描述:

《课堂突发事件的常规应对思路》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课堂突发事件的常规应对思路  课堂突发事件的常规应对思路    /汪潮    突发事件(emergency),广义地理解为突然发生的事情。它有两层含义:一是事件发生、发展的速度很快,出乎意料:二是事件难以应对,必须采取非常规方法来处理。直面、应对课堂突发事件至关重要。因此,研究课堂教学中突发事件的类型及应对策略,对改善课堂教学状况、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果断、敏捷、准确、恰到好处地处理突发事件是判断教师应对、应变、应急能力的个重要标志。    应对课堂突发事件的基本原则是化解,二是利导。“化解”是指对一般课堂突发事件采取视而不见,姑且把

2、它放置一边,暂不在课堂上作及时处理(必须处理的事件除外)。“利导”是巧妙地借助当时的情景,将突发事件向有利于教学方向引导,将不利因素化为有利因素。    一、仔细观察    1.突发事件发生前是有预兆的    很多时候,突发事件发生前都有某些预兆,教师也会有某种预感。如果能及时抓住脑中闪过的感觉,就可能避免突发事件的发生。    例如,在上课起立时,教师就应该注意观察学生的衣着、表情、站姿、课堂气氛等变化,及时发现突发事件发生的苗头。别看某些同学的神情麻木、站立不正或是两位同学在吵闹、推搡等一些不起眼的小动作,往往就是这些不起眼的因素,会引发很大的

3、突发事件。甚至是很严重的人身伤害事故。如果教师能正确树立危机意识,在课前、课中或是课后都善于观察,敏锐地意识到可能出现的情况,并及时采取防范措施,就可以做到防患于未然,将突发事件的苗头扼杀在萌芽状态。所以,教师的眼睛要像扫描仪一样,时刻、全面扫描到每位学生的情况。“教育,这首先是关怀备至的、深思熟虑的、小心翼翼的触及年轻的心灵。在这里,谁更有细致和耐心,谁就能获得成功。”(苏霍姆林斯基语)    2.课堂异常是可以观察诊断的    学生的表情是一张“晴雨表”,时刻都在传递着课堂教学的各种信息。在一般情况下,学生的学习状态通过课堂上的言论和行为表现出

4、来。学生的目光是有神还是呆滞,行动是热情还是怠倦,讲话是响亮有力还是吞吐乏力,注意力是集中还是分散,以及课堂气氛等等,都是观测课堂异常的重要方面。所以,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指出,“任何良好的教育,都要求有像父母般的眼睛,每天每时每刻都从她的孩子的眼睛里、小嘴上、脸额上,很准确地看出孩子心理状态的各种变化。”根据教学观察和研究,课堂异常可以分为四种类型,并在表情、言语、身态、气氛等四个方面表现出不同的特点(见下表)。    3.课堂观察是敏锐而又复杂的    教师在课堂上的观察不仅要全面细致,而且要迅速敏感。不仅要观察学生的反应、态度、言行,而且要观

5、察事件的状态、性质、程度和影响。只有这样,才能迅速地、准确地作出科学判断。通过观察,可以把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状态概括为四种情形(1)外静内静。(教育论文 ..)学生坐立端正,外表平静,但心不在焉,不积极思维。(2)外动内静。学生坐立不安,甚至搞小动作,而且注意力不集中,不积极思维。(3)外动内动。学生坐立不安,又七嘴八舌、议论纷纷。(4)外静内动。学生端正静坐,鸦雀无声,而且积极思维,展开想象。第一、二种情形有可能诱发课堂突发事件,第四种情形才是课堂教学的最佳模式。    二、合理归因    先看一个实例:    同学们正听得聚精会神,一只乒乓球“

6、哒哒哒”地从教室中间一直蹦到讲台前面,教师的心火一下子上来:“是谁在故意捣乱,给我站起来!”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教师把那个同学狠狠地批评了一顿,结果课也没有讲完。下课后,教师看到每个同学都带着乒乓球拍和乒乓球去上体育课时才恍然大悟:原来每个人都带了乒乓球,那只乒乓球肯定是那个同学没放好不小心掉出来的。教师很后悔,只得在第二天的课上向全体学生以及那个掉乒乓球的同学道歉。这主要是教师没有对突发事件进行归因造成的。任何事情都是有因果关系的,它的发生都是有原因的。依果追因,据果析因,只有在明晰原因的基础上对课堂突发事件对症处理才是真正有效的。    美国心理

7、学家海德1958年首次提出归因理论。归因就是寻找原因。归因理论指的是人们用来解释自己和他人行为因果关系的理论。运用这个理论可以找到应对课堂突发事件的一些思路。    海德认为,影响人的行为的原因有外界环境和主观条件两个方面。如果把行为结果的原因归结为任务的难度、运气、外部奖惩等,称为外归因;如果把行为结果的原因归结为人的自身因素,如能力、性格、气质、努力、动机、兴趣等,称为内归因。心理学家维纳发展了海德的观点,认为这些外界环境和主观条件又可分稳定性较强的因素(如能力、任务的难度)和稳定性不强的因素(如努力、运气等)。一般归因有四个因素:努力(内部不

8、稳定因素)、运气(外部不稳定因素)、能力(内部稳定因素)、任务难度(外部稳定因素)。    归因理论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用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