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康熙十八年博学鸿儒科的现实目的及历史意义

论康熙十八年博学鸿儒科的现实目的及历史意义

ID:9726287

大小:60.50 KB

页数:13页

时间:2018-05-06

论康熙十八年博学鸿儒科的现实目的及历史意义_第1页
论康熙十八年博学鸿儒科的现实目的及历史意义_第2页
论康熙十八年博学鸿儒科的现实目的及历史意义_第3页
论康熙十八年博学鸿儒科的现实目的及历史意义_第4页
论康熙十八年博学鸿儒科的现实目的及历史意义_第5页
资源描述:

《论康熙十八年博学鸿儒科的现实目的及历史意义》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论康熙十八年博学鸿儒科的现实目的及历史意义一、引言  中国历史上,博学鸿儒科最早始于唐玄宗开元年间,称博学宏词,为招揽人才的特殊制科。有清一代,朝廷先后三次诏开博学鸿儒科,即康熙十八年、雍正十一年、乾隆元年。雍正十一年的博学鸿儒科朝野反映奇冷(仅河东督臣举一人,直隶督臣举二人),加上不久雍正帝驾崩,是科无疾而终;乾隆元年的博学鸿儒科则为招揽贤才、装点修明的常规化表现;相比之下,康熙十八年的博学鸿儒科,在特殊的历史时代背景下,显示了别具一格的表现与意义。  孟森评曰:清一代之科目,与国运相关者,莫如

2、制科。赵刚的论析更为明确:康熙十八年,是清朝历史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它上承顺治、康熙初年的战乱局面,下启康乾盛世的到来。在这样关键的时期举行博学鸿词科,其政治作用和功效显然超出了粉饰太平的寻常意义。这表明康熙十八年博学鸿儒科试是在历史关键时刻举办,并影响满清王朝历史进程的关键性事件;不仅对稳定当时政局、改善政治文化生态起到积极作用,并且对满清王朝历史的稳定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从范文程顺治二年上疏到清圣祖康熙十七年上谕  满清定鼎之后,采取一系列强硬措施来压制汉族文人士大夫的反抗;但民心(尤其

3、是文人士大夫之心)的背向,却是任何一个政权是否能够建立及巩固的关键。满清统治者显然十分清楚这一点。摄政王多尔衮(16121650)甫进北京,便亲谕吏部:古来定天下者,必以X罗贤才为要图。清王朝开国元勋范文程(15961666)于顺治二年给清廷的上疏更一针见血地揭示:治天下在得民心,士为秀民,士心得,则民心得矣。请再行乡、会试,广其登进。因此,满清王朝在采取强硬镇压措施的同时,也十分注意采取怀柔手段以收买民心特别是士子之心。如尊祭孔子、倡导程朱理学;尤其是顺治二年,在全国各地烽火未息、战局未定的情形

4、下,清廷即举行首次科举(八月乡试,次年三月会试);正是在此背景下,云间三子之一的宋征舆(16181667)、与满清有杀父之仇的宋琬(16141674)等名士,皆于顺治四年中进士而仕清;到顺治五年,大半伏处草间的晚明社局中人,亦尽出而应秋试。这种现象尽管受到时人赋以圣朝特旨试贤良,一队夷齐下首阳的讥嘲,但毕竟由此显见时局纷乱之际,胜国士子心态变动于纠结困顿之中。  清圣祖(16541722)亦深谙民心重要之道,康熙十二年七月初八,在与日讲官对谈时即称:致治以服人心为本,人心服,更无余事矣。这使清圣祖

5、在三藩之乱中能保持清醒认识,做出了准确的判断与决策。  正是在康熙十二年十一月,吴三桂(16121678)打出共举大明之文物,悉还华夏之乾坤旗号,举行叛乱,利用的正是满汉民族矛盾。三藩以民族矛盾为焦点,一箭双雕:不仅触及了清廷之隐忧,也刺激了汉族士民之隐痛。一时间,各省兵民,相率背叛,此皆德泽素未孚洽,吏治不能剔厘所致,其中的民心向背,清圣祖看得一清二楚。正是受了此番生死较量的刺激与冲击,清圣祖产生争取汉族各方人才的强烈念头,于是在康熙十三年大兵进剿逆贼之际,便谕示吏部:顷以需人甚急,已将汉军内堪

6、用人员照该督抚所请,发往军前候用。其汉人中,素有清操及才能堪任烦剧者,不拘资格,着汉官大学士以下,三品堂官以上,据实保举,发往军前,与汉军官员一体并用。务期虚公推荐,有裨地方,以副朕广揽人才之意。康熙十九年则谕示翰林院掌院学士喇沙里等:治道首崇儒雅⋯⋯今四方渐定,正宜振兴文教。由此可见,清统治者武功未遒,已生文治之心。其实,早在天聪三年,一生征战的皇太极(15921643)已谕示:自古国家,文武并用,以武功勘祸乱,以文教佐太平。顺治十二年三月,世祖(16381661)亦下谕礼部:朕惟帝王敷治,文教

7、是先;臣子致君,经术为本。自明季扰乱,日寻干戈,学问之道,缺焉未讲。今天下渐定,朕将兴文教,崇经术,以开太平。显而易见,武功以定国基,文治以开太平,已然成为清初统治者的共识。  康熙十七年,三藩战乱正处转折关头,吴三桂三月在衡州称帝(国号周,改元昭武),同年秋病死,形势陡变,叛军从此一蹶不振。清圣祖正于此年正月二十二日诏开博学鸿儒科,谕示礼部称曰:自古一代之兴,必有博学鸿儒,备顾问著作之选。我朝定鼎以来,崇儒重道,培养人才。四海之广。岂无奇才硕彦、学问渊通、文藻瑰丽、追踪前哲者?凡有学行兼优、文词

8、卓越之人,不论已仕未仕,在京三品以上及科、道官,在外督、抚、布、按,各举所知,朕亲试录用。联系该年形势发展看,似以文治之号召,引领武功之声威。  三、康熙十八年博学鸿儒科的现实目的  历来学界讨论关于康熙十八年博学鸿儒科举办目的,概括起来说,有吸收人才、招揽遗民、争取民心(士民之心)等多种说法。其实,归根结底,更重要的还应该是为了确立满清王朝统治的合法性与正当性。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16191692)一再强调:天下所极重而不可窃者二:天子之位也,是谓治统;圣人之教也,是谓道统。儒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