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民族》周刊之抗战建国教育思想

浅谈《新民族》周刊之抗战建国教育思想

ID:9739923

大小:59.0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8-05-07

浅谈《新民族》周刊之抗战建国教育思想_第1页
浅谈《新民族》周刊之抗战建国教育思想_第2页
浅谈《新民族》周刊之抗战建国教育思想_第3页
浅谈《新民族》周刊之抗战建国教育思想_第4页
浅谈《新民族》周刊之抗战建国教育思想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谈《新民族》周刊之抗战建国教育思想》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浅谈《新民族》周刊之抗战建国教育思想《新民族》周刊是抗战初期国立中央大学校长罗家伦任主编的抗战刊物,它以宣扬民族性,发扬民族精神,树立建国意识,增进抗敌力量为宗旨,刊载抗战战况报道评论,刊发战时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教育建设以及欧洲战局报道、评论等文章,可以说是鼓舞抗战、宣扬民族精神的学术期刊。《新民族》周刊创刊于1938年2月23日,至1939年5月因日本轰炸重庆而停刊,在这一年零三个月中,共出版64期。1941年4月3日,《新民族》更名为《中大周刊》继续出版。今天研究东南大学校报发展历程时离不了这一重要的历史阶段。  《新民族》周刊

2、作为国立中央大学独立创办的人文社科类学术周刊,它荟萃了中央大学的学术群英,使得《新民族》周刊在短短15个月内呈现出繁荣的局面。《新民族》周刊的文章多是于中央大学的各学科的一流专家学者,例如哲学系思想家方东美教授,经济学系的经济学家、历史学家胡焕庸教授,心理学家、教育家萧孝嵘教授,史学家、教育家缪凤林教授等共计七十余人,他们在中国现代史上具有重要影响,他们在文章中对于抗战初期的建国思想的表述,无论在政治建设、社会建设还是文化建设等方面的研究都具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其中尤为值得探析的是抗战初期国立中央大学知识分子的建国教育思想,以教育学专家王书林、赵廷为为代表

3、,面对抗战初期的教育现状,试图通过自己的学术特长,既传道授业,又不忘天下之大任,涉及国家问题、民族问题、社会问题、军事问题、文化等问题,并提出战时和未来建国的教育原则,主张从制度、政策、方法等方面进行自上而下的长期的教育改革。他们的教育主张通过《新民族》周刊这一阵地,持续不断地宣传弘扬民族精神,构建建国蓝图,为赢得抗战胜利,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以及战后国家建设提供专业的方案,体现了抗战时期学术与政治之间的密切关系,以及知识分子的民族责任感和担当意识。  一、学术政治化的办刊理念与中西结合的教育背景  《新民族》周刊作为官办国立中央大学的学术期刊,既有明显的

4、官方话语色彩,又带有学术民主和自由的特征。周刊的撰稿人是以学者和教育家的双重身份来探讨教育问题的,具有文化人和政治人的双重社会角色。中央大学的教授们在观察和解读抗战政策和抗战现实的过程中始终能够保持一份人文关怀,保留一分政治清醒,将专业精神与教育、民生问题紧密结合,以科学研究的谨慎和细致来发表具有建设性的负责任的文字。他们的认知和表达与国家与民族的历史、现状和未来都密不可分,体现了政治学术化、学术政治化的理念。  九一八事变以来,国家民族存亡兴衰的现实逐步沉淀为国家意识和民族意识。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们,特别是曾经在西方留学的知识分子们,他们通过教学和著述

5、在国家现实和民众思想之间建立了沟通的桥梁,运用历史的、先进的理论来构建国人的认知与心理。胡适先生曾经提出文化救国论,在思想文艺上替中国政治建筑一个革新的基础。  此时的中国知识分子试图通过政治救国、学术救国和经济救国等方式来寻求适宜的救国和建国方式。他们著书立说,以国家、民族未来的建设和发展为己任,通过《新民族》周刊阐述了各自抗战建国的主张。例如罗家伦的《民族的国家》、商承祖的《一个民族的国家》、张维帧的《爱护民族生命的萌芽》等文章都表达了家国情怀、救国主张以及民族精神,体现了知识分子的责任和民族立场。这种民族精神的潮流,从《新民族》周刊的办刊宗旨中再次

6、得到证明:我们不但应当讨论战时有用的问题,并且应当讨论战后建设的问题。讨论的时候,大家应当根据详细思考和研究的结果,发表负责而建设性的文字。不必求同,也不可立异。教书的人办杂志,自没有个共同的政纲可言,但是整个国家民族利益的立场该共守的,在抗战中同时建国的意识,是大家共有的。  我们对于文字的去取,也只以合于建设民族的主张与否为标准。进而在《新民族》周刊创刊号的前奏曲中也阐明周刊的作用,我们仿佛听见旷野的呼声,说是在中华民国的领土上有一个新的中华民族降临,赶快预备他的路。我们只不过是新中华民族降临前的一个小小的号兵。上述也充分体现了国立中央大学知识分子学

7、术政治化的办刊理念。《新民族》周刊探讨抗战建国教育问题的学者均是学贯中西的学者和教育家。他们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就读中国知名大学,又多有留学欧美的学术经历,其中王书林、杨家瑜、徐苏恩、曾昭伦、钱端升留学美国,袁昌英、黄正铭、褚葆一等留学英国,朱偰、张贵永、吕炯、宗白华等留学德国。他们均是中央大学的教师,有着良好的教育背景和各自精研的专业,其中既有专力从事教育研究和教育管理的专家,亦有从事工学、医学、法学研究与教学的学者。他们试图将西方先进的教育理论与中国的抗战的现实结合起来,通过对于抗战教育和建国教育的思考为国家和民族谋求一个更美好的前景。他们的文化

8、教养和心魂是复杂的,他们的先进理念来自西方,但他们的心理特征和教育实践则是深深根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