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产业集聚度的测度

论产业集聚度的测度

ID:9765177

大小:56.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5-08

论产业集聚度的测度_第1页
论产业集聚度的测度_第2页
论产业集聚度的测度_第3页
论产业集聚度的测度_第4页
论产业集聚度的测度_第5页
资源描述:

《论产业集聚度的测度》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论产业集聚度的测度  摘要:随着产业集聚理论的不断发展成熟,一系列衡量产业集聚度的指标应运而生,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即是区位基尼系数,它的出现为我们测度产业集聚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工具。详细论述了区位基尼系数的产生、发展以及运用时应当注意的问题,以期更好地运用区位基尼系数解释、预测社会经济的运行。  关键词:产业集聚;区位基尼系数;分析工具    1区位基尼系数的应用    1.1产业集聚理论的发展  早在上世纪20年代,韦伯(A·arshall)就对产业集聚的问题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并由此开辟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空间经济。进入20世纪80年代,世界范围内产业集聚明显加快

2、,各种形式的产业集聚现象大量涌现,一大批著名的经济学家敏锐地观察到了这一趋势,开始介入到产业集聚的空间或区域问题的研究,并希望将其引入到主流经济学的范畴。在这些工作中,首推以保罗·克鲁格曼(Krugram,Paul)等为代表的“新经济地理学”的贡献。克鲁格曼甚至认为“新经济地理学”是继新产业组织理论、新贸易理论和新增长理论之后的最新经济理论前沿。随着产业集聚理论的不断发展成熟,现在该理论已经成为经济学、管理学等诸多学科的研究热点。  1.2区位基尼系数的计算  深入地研究集聚理论,不仅要探索产业集聚的形成机理以及动力机制等定性因素,而且要求产业集聚度量等定量分析,以便

3、更好地检验或者完善产业集聚理论。在这一要求下,一系列衡量产业集聚度的指标应运而生,如标准差系数、集中率、集中指数、区位基尼系数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应该是区位基尼系数。区位基尼系数的产生要追溯到洛伦茨,洛伦兹(M·Lorenz)在研究居民收入分配时,发现将居民家庭户数累积百分比与居民收入百分比联系在一起,可以揭示收入分配的均衡性。这种揭示社会分配公平程度的曲线即为洛伦兹曲线,虽然洛伦兹曲线以图示的方法直观形象地反映了社会分配的均衡程度,但却不能达到精确计量的要求,为此,意大利著名经济学家基尼(Gini,1912)根据洛伦兹曲线,创造性地提出了精确计算收入分配均衡程度的统计指

4、标,即基尼系数。  既然基尼系数可以用来计算居民的收入分配均衡程度,那么,同样道理,如果我们将个体与个体的收入替换成地理单元与地理单元上的经济活动(可以用就业人数,也可以用产值等其它指标),也可以用来计算产业在地区分布的均衡程度。用公式表示即为:    其中,Gj为区位基尼系数;Sim为地区j产业i所占的份额;Sim为地区m产业i所占的份额;n为地区的数量;i为全国产业i的平价份额。区位基尼系数值在0——1之间变化。洛伦兹曲线下凹的程度越小,由此得出的区位基尼系数就越接近零,说明产业i的空间与整个工业的空间分布是一致的,产业相当平均地分布在各地区;反之,

5、下凹的程度越大,则区位基尼系数就越接近于1,说明产业i的空间分布与整个工业分布不相一致,产业可能集中分布在一个或几个地区,而在大部分地区分布很少,从而说明产业的集聚程度很高。因此,区位基尼系数越大,产业集聚度越高。    2区位基尼系数的实证研究    基布尔等人(Keeble等,1986)最先作出了实证上的尝试,之后,又有不少学者采用该指标来研究产业地理集聚问题。克鲁格曼计算了美国1991年106个制造业的基尼系数;Amitti计算了西欧等十个国家的工业区位基尼系数;我国学者文玫(2004)利用第二次、第三次工业普查数据计算了1980年、1985年、1995年中国两

6、位数工业的区位基尼系数,梁琦计算了中国24个采掘业与制造业二位数行业的基尼系数,并对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以上这些实证研究基本反映了各国产业集聚的实际水平,并印证了有关产业集聚理论的正确性。      以下是根据区位基尼系数公式计算的6个中国典型制造业(分别是资源禀赋型行业、劳动密集型行业、资本密集型行业)的区位基尼系数(如表1所示):  从以上计算的区位基尼系数来看,我国的资源禀赋型行业,如烟草加工业、石油加工及炼焦业等行业集聚程度最高;其次是普通机械制造业和专用设备制造业等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它们的集聚程度也较高;最后是食品加工业、纺织业等劳动密集型行业,其集聚程度

7、最低。这是因为资源禀赋型行业的生产条件受到自然资源的强烈约束,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的需求弹性较高,规模经济效应与范围经济效应相对突出,而劳动密集型行业相对较高因其技术含量低,本身就具有广布性特征。除去资源型行业,产业集聚程度由高到低的行业分布基本上是与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劳动密集型的路径一致,这说明集聚度由高到低的变化过程,实质上也是由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向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变过程。另外,我国资源型行业的集聚程度最高的事实,也从侧面反映了我国产业集聚整体上依然是一种依靠生产要素自然分布自发形成的低端水平集聚。    3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