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走向生活-“有机生成论”城市美学

美学走向生活-“有机生成论”城市美学

ID:9766953

大小:54.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5-08

美学走向生活-“有机生成论”城市美学_第1页
美学走向生活-“有机生成论”城市美学_第2页
美学走向生活-“有机生成论”城市美学_第3页
美学走向生活-“有机生成论”城市美学_第4页
美学走向生活-“有机生成论”城市美学_第5页
资源描述:

《美学走向生活-“有机生成论”城市美学》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美学走向生活:“有机生成论”城市美学美学走向生活:有机生成论城市美学 20世纪中期以来,由于世界范围内现代化的深入发展、大众文化的日渐勃兴,美学逐渐摆脱艺术哲学的固定框架大踏步地走向生活。审美不仅与影视广告服装等日常生活紧密相连,而且不断渗透到生态、环境与城市等重要领域出现生态美学、环境美学与城市美学等新兴的美学理论形态。特别是当代审美观念由传统静观美学向体验美学的深化更加为包括城市美学在内的生活美学注入了活力。当代环境美学家阿诺德伯林特在论述建立城市生态的审美范式时认为,对审美态度的通常描述,如静观的、被动的、无利害的,这种描述与我们日常与环境打交道的方式相距甚远,即以动态的身体投入

2、为其特征。近年来艺术的发展对这种分离式的美学提出挑战,使艺术回归与其他物体的连续性以及与我们环境的连续性,连续性和身体的投入成为艺术的新的动态特征,使艺术从静态转变为一种富于生命力的、积极的角色。于是他得出结论说审美成为衡量我们日常生活质量的中心标志。(1)的确,城市美学的发展使得美学与生活的联系更加紧密。正在举办的上海世博会的口号就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大踏步发展的城市化,使得城市成为愈来愈多的人的生活场所与家园,城市与数亿城市人的生存密切相关。无数亿人生活工作在城市,用自己的身体与心灵体验着城市,城市对于我们的审美感受是多么大的冲击与影响啊!特别对于正在进行现代化的我国,现代化伴随

3、着城市化,其速度与影响都是空前的。据有关资料提供,我国的城市化水平从1978年的17.9%迅速发展到2009年的46.6%,据预测十二五期间我国的城市化率将突破50%,到2020年城市化率将达到55%至60%,年均增长一个百分点以上,届时将有2亿农村人口进入城市。这样的速度与态势都是十分惊人的。但在城市化过程中如何避免粗制滥造、质量低下、千城一面的政绩工程,真正做到城市,使生活更美好呢?这却是一个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急需将审美的维度引入城市建设与管理。城市美学在当前中国显得异常的急需!最近,著名建筑学家吴良镛院士在刚刚结束的北京第十八届国际美学大会的主题发言审美文化的综合集成:人居环

4、境的最高艺术境界中提出城市建设与管理的有机生成理论。我们觉得可以以此作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美学的一个核心概念,建构一种有机生成论城市美学。这里的有机生成论包含着东方思维与生物科学的重要内涵,体现了当代城市理论发展的新态势。美国当代地理学家爱德华索亚在1996年出版的《第三空间》一书中就在城市危机频发的情况下力倡一种开放而多元的城市理论。他说,1960年代后半叶,在都市危机,或者回过头来看,一场更为普遍的空间危机席卷全球的时候,空间意识的一种他者形式开始出现了。我有心称这一新的意识为第三空间,由此来启动它推陈出新的定义,这是空间思考另一种模式的创造,发端于传统二元论的物质和精神空间,

5、然而也在范域、实质和意义上超越了这两种空间。(2)索亚这里说的第三空间即是对工业革命时代现代性空间意识的超越,也是对后现代解构性、批判性空间意识的超越,是一种建构性的更加开放多元的空间意识。其反面代表是美国的洛杉矶,正面代表则是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当代城市美学就属于这种第三空间开放性、超越性、多元性意识范围。我们提出有机生存论城市美学当然也在其中。它借助了东方哲学-美学中有机的关系模式,同时也借助了当代生态哲学中共生的内涵,将有机性、生命力与生成性等导致城市充满生气、城市人美好生存等新的原则引进城市美学,超越了以往的比例对称和谐等形式美原则,具有崭新的革命的意义。在这里肯定有人会问上述生

6、态学与生物学概念怎么会成为美学概念呢?我们认为,这里的生态学与生物学概念已经经过改造成为社会学与人文学科概念,与人的美好生存紧密相连,而人的美好生存是当代最重要的美学内涵。加拿大环境美学家艾伦卡尔松在回答什么样的自然景观才是美的时明确地将生命力引入他的环境美学。他在论述自然环境之美时借用霍斯普斯的观点将审美分为浅层含义与深层含义两部分。所谓浅层含义即为事物表面的自然特征,例如线条、形状与色彩等形式特征,而深层含义,不仅仅关涉到对象的自然表象,而且关系到对象表现或传达给观众的某些特征和价值。普拉尔称其为对象表现的美,以及霍斯普斯谈到对象表现的生命价值。卡尔松借助这一观点指出我认为假如我们

7、发现塑料的树在审美上不被接受,主要因为它们不表现生命价值。(3)可见,生命力进入美学已经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下面我们尝试着对这种有机生成论城市美学的基本原则进行以下五点阐释。  第一,天人相和,顺应自然。在这里,我们借用了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天人相和的生态智慧。《周易》提出著名的天地人三才之说,要义是人文符合天文,所谓保合太和乃利贞。也就是说只有人文符合天文才能够做到社会稳定人民安康。这里的天人相和主要是顺应自然,尽量保存自然原貌,按照自然规律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