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旅行与翻译延异——试论西方思潮在中国的延异与阐释

理论旅行与翻译延异——试论西方思潮在中国的延异与阐释

ID:9769195

大小:53.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5-08

理论旅行与翻译延异——试论西方思潮在中国的延异与阐释_第1页
理论旅行与翻译延异——试论西方思潮在中国的延异与阐释_第2页
理论旅行与翻译延异——试论西方思潮在中国的延异与阐释_第3页
理论旅行与翻译延异——试论西方思潮在中国的延异与阐释_第4页
资源描述:

《理论旅行与翻译延异——试论西方思潮在中国的延异与阐释》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理论旅行与翻译延异——试论西方思潮在中国的延异与阐释  论文摘要:翻译活动不是在真空中进行,总是受到一定意识形态的控制。在近代中国风行的西方思潮经过了“理论旅行”,即历史情景和空间地域的迁徙之后产生巨大延异.与其“母本”有所不同。本文以现代主义,人文主义以及女性主义等西方思潮在新时期中国阐释的理论延异为例,探讨翻译延异和“理论旅行”问题。  论文关键字:“理论旅行”;历史情景;空间地域  一、从“忠实”传达到翻译延异  翻译活动以及随之开始的翻译研究已经有千年历史了,但是时至今日。翻译的定义、本质及学科定位仍

2、然人言人殊,未有定论。人们给翻译下过很多定义。也推出过很多翻译标准。从严复被奉为金科玉律的“信达雅”,到傅雷的“神似论”,钱钟书的“化境说”,到国外泰特勒(AlexanderFraserTyler)有名的“翻译三原则”q)以及奈达(EugeneNida)的“动态对等”虽然说法各有千秋,侧重点也有所不同,但是本质上都体现出原文文本中心论的思想,强调一个对原文文本的“忠实”传达。着眼于一个“信”字。  自翻译活动和研究开始之初,由此产生的争论就没有停止过,在翻译标准问题上当然也存在其他声音,比如本雅明在《翻译者的

3、任务》一文中就指出:“如果翻译的终极本质是努力达到与原作的相似性,那么任何翻译都是不可能的。”他将原作的内容与语言之间的关系比喻成水果的肉与皮那样不可分离,而到了译作,语言与内容的关系却是隔离的.这种隔离导致了原作与译作的差别。他明白指出“‘信’究竟能对意义的表达起什么作用呢?翻译中个别词语的‘信’几乎永远不能完全再生产原词的意思。因为这个意思,就其原文的诗歌意韵来看,并不局限于所指的意义。而是赢得这样一种诗歌的意韵甚至于达到所指的意义受到个别词语的意指方式制约的程度。当人们说词语具有情感内涵的时候,他们通常

4、表达的就是这个意思。句法的直接转换使意义的再生产成为泡影,并有直接导致不可理解的危险。”(本雅明,1999)  德里达与本雅明持有相似的观点,在他眼里。翻译也是一种延异的书写活动。因而翻译对于原作只能是一种“变形”。在其《书写与差异》汉文版面问世时,他对译者张明说:“从某种角度上说,它会变成另一本书。即便最忠实原作的翻译也是无限地远离原著、无限地区别于原著的。而这很妙。因为,翻译在一种新的躯体、新的文化中打开了文本的崭新历史。”(德里达,2001)  二、“理论旅行”:历史情境与地域空间的转移  就翻译延异问

5、题.本雅明与德里达的论述主要着眼于语言阐释层面.赛义德批评了语言阐释的泛泛而论.他注意到如果将翻译的延异问题与地域空间的迁移和历史情境的变化联系起来,无疑将会衍生出更深一层的意义。  直接启发赛义德对此问题思考的是卢卡契…戈德曼事例.即卢卡契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被其人室弟子戈德曼翻译迁移至巴黎后产生的理论延异,赛义德据此提出其“理论旅行”理论。卢卡契是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的革命者.戈德曼则是巴黎大学的历史学家.在将卢卡契的理论翻译迁移到巴黎时戈德曼的巴黎语境使其“把卢卡契的造反的强烈敌对意识改变成一种兼容并包的对应

6、性和同源性意识”.将“一时的造反意识在另一时变成了悲剧观念”,理论延异由此产生。对于这一事例的解释赛义德没有跟随语言阐释学派的泛泛而论.而是转而强调理论移动的历史情境和空间地域。他说:“我们已经听惯了人们说一切借用、阅读和阐释都是误读和误释。因此似乎也会把卢卡契一戈德曼事例看作证明包括马克思主义者在内的所有人都误读和误译的又一点例证。倘若下此结论,那就太让人失望了。”他认为以“那种漫无边际的关于文本间性的理论”来解释这一问题未免空洞,事实上我们“完全可以把(出现的)误读判断为观念和理论从一情境向另一情境进行历

7、史转移的一部分。卢卡契写作时所处的和所服务的情境中产生出他关于意识和理论的思想,与戈德曼在自己所处的和所服务的情境中产生的思想是大不相同的。如果把戈德曼的著作称为对卢卡契的误读,随即把他的误读与所谓阐释是误释的一般理论挂起钩来,那是对历史和情境置若罔闻”。  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卢卡契到戈德曼的变化,引发了赛义德关于理论变异与空间移动的关系的思考。他提出了如下问题:“假设一种理论或一个观念作为特定历史环境的产物而出现了,当它在不同的环境和新的理由之下被重新使用时,以至在更为不同的环境中被再次使用时.会发生什么情况

8、呢?这能说明理论本身与批判及其界限、可能性和固有问题的什么情况。能表明理论与批判、社会与文化的什么关系呢?”他由此提出了“理论旅行”理论,并具体描述了“理论旅行”的四个阶段:“首先。有一个起点,或类似于起点的一个发轫环境,使观念得以生发或进入话语。第二,有一段得以穿行的距离,一穿越各种文本压力的通道.使观念从前面的时空点移向后面的时空点,重新凸显出来。第三.有一些条件,不妨称之为接纳条件或作为接纳所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