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美德即知识 兼论其对道德建设的启示的论文

浅析“美德即知识 兼论其对道德建设的启示的论文

ID:9772334

大小:57.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5-08

浅析“美德即知识 兼论其对道德建设的启示的论文_第1页
浅析“美德即知识 兼论其对道德建设的启示的论文_第2页
浅析“美德即知识 兼论其对道德建设的启示的论文_第3页
浅析“美德即知识 兼论其对道德建设的启示的论文_第4页
浅析“美德即知识 兼论其对道德建设的启示的论文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析“美德即知识 兼论其对道德建设的启示的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析“美德即知识兼论其对道德建设的启示的论文【论文关键词】美德知识道德情感道德实践道德建设道德教育  【论文摘要】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的论题开启了西方道德理性主义的先河。他认为美德离不开知识,知识是美德的基础。而实际上知识并不总是与美德相伴而行,而美德也并不总是和知识统一在一起。从对“美德即知识”的评析可得出两大启示:(1)从道德理性走向道德情感是道德哲学发展的必然趋势;(2)道德哲学应当涉及实践领域。因此,我国的道德建设必须从对传统道德的理性主义批判入手,充分认识情感在道德哲学中的意义,实现道德向情感的回归。在道德教育中不能把道德作

2、为一种纯粹的知识加以传授和灌输,要让道德教育在实践中逐步丰富自己的道德规范并内化为自我道德需要,外化为正确的道德行为。  一、对“美德即知识”的评析  “美德”在希腊文中不仅指人的优秀品质,也指任何事物的优点、长处和美好的本性。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的著名论题开启了西方道德理性主义的先河,他认为引导人之德性的就是一种关于善的知识、有理性知识。苏格拉底认为,从伦理道德本身来说,“无人故意为恶”,人们之所以为恶是不具备“善”的知识。也就是说,有理性知识的人必定会是道德的,有道德的知就必定会导致道德的行。然而在实际生活中,知识并不总是与美德相

3、伴而行,而美德也并不总是和知识统一在一起。比如,一个小偷知道偷窃是不对的,但他却仍旧行窃。.同样,众多知识层次高的人利用高科技犯罪也比比皆是,可见,苏格拉底夸大了理性的作用,把人类的道德行为全都归结为理性认知,从而忽略了心灵的非理性部分(如情感、意志、习惯等)对于道德形成的作用。其后的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把人的灵魂分成理智、激情和欲望三个部分,并且认为这三者各司其职、和谐相处的状态是灵魂的正义的状态。亚里士多德曾批评苏格拉底抹煞了灵魂中的非理性部分在道德培养中所起的作用。  亚里士多德对“美德即知识”这一命题作了深刻的分析,他承认作为智

4、慧的知识对于德性是不可缺少的,但除了知识外,还需要意志和激情,才能促使人们按照德i生行动。在《大伦理学》中,亚里士多德直言:“苏格拉底把德性当成知识,这是不正确的”,在《欧德谟伦理学》中,亚里士多德又一次强调:“以美德而论,并不在于认识它是什么,认识它从何而来才是最可贵的。因为我们的目的并不在于知道勇敢是什么,而在于做勇敢的人,也不在于知道公正是什么,而在于做正派的人,正如我们希望健康、并不希望知道健康是什么,以及希望身体安泰、并不希望知道安泰是什么。”亚里士多德还将实践的智慧定义为:人类企求善恶事情的一种合理的才能和习性嘲。可见,亚里

5、士多德在强调理性认知的同时,是非常重视实践领域的道德行为的。德性来自相应现实的活动,人们“必须先进行有关德性的现实活动,才能获得德性。”通过上述分析可见,道德的形成除了受到理性的作用外,还要受到非理性(情感、意志、习惯)的作用。同时也不能简单将美德与知识等同起来,说“美德就是知识”。但是,美德与知识也有密切关系,美德不能没有知识。要想人的德性一步一步地生成,就必须在道德教育中适时地增加人的知识尤其是道德知识。一个有良知之人一旦拥有知识与智慧,就可凭借自己的知识和智慧做出合乎道德的行动。  二、“美德即知识”的启示  (一)从道德理性走向

6、道德情感是必然趋势——“美德即知识”的启示之一  通过上文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道德理性主义片面强调理性在道德中的作用,而忽视了感性经验和情感对道德的影响,这就必然会导致产生一种新的伦理思想来取代它。实际上,这一道德理性主义传统在十八世纪的英国遇到了道德情感理论的挑战,成为西方伦理思想史上一次大的转折。  1.道德情感理论的主张  近代西方道德情感理论的思想家主要有沙夫茨伯利、赫起森、巴特勒、休谟、斯密等人。尽管他们的立论和侧重点不尽相同,但许多基本理论问题是共同的。概观道德情感理论,主要有如下思想主张:第一,在道德来源问题上都主张道德

7、起源于人的情感,而不是理性。第二,在道德行为发生动机问题上,都主张仁爱和同情是首要因素。第三在道德判断问题上,都主张道德情感是道德判断的依据。  2.道德情感理论的得失  首先,我们从道德情感理论的贡献来看,它至少在如下四方面是有启示的:第一,在人与道德关系问题上,把道德置于人性基础上,使道德真正成为人的道德,从而避免了把道德凌驾于人之上并与人对立起来的片面性,避免了以往伦理学将道德与人性割断而使道德规范苍白无力的偏颇。第二,在道德行为发生的驱动机制问题上,第一次将情感作为道德行为发生的初始动机,看到了道德行为的心理基础,情感是行为发生

8、的“第一推动力”,理性只对协调和控制情感起作用,这一思想为现代情感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所印证。第三,在道德生活中情感与理性问题上,重视情感,但并不反对理性,只是主张用个体理性代替社会理性,并试图使二者统一强调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