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犯罪客体的概念

论我国犯罪客体的概念

ID:9780461

大小:57.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5-08

论我国犯罪客体的概念_第1页
论我国犯罪客体的概念_第2页
论我国犯罪客体的概念_第3页
论我国犯罪客体的概念_第4页
论我国犯罪客体的概念_第5页
资源描述:

《论我国犯罪客体的概念》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论我国犯罪客体的概念「内容提要」本文在努力探索我国犯罪客体本质的基础上,力图给我国犯罪客体定义一个较为科学的概念。笔者从分析“利益”、“权利”、“社会关系”三个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入手,研究了犯罪客体“社会关系”说、“权益”说的缺陷,揭示出犯罪客体的本质应归结为“社会利益”。理论联系实际,给我国犯罪客体定义一个较为准确的概念。「关键词」犯罪/客体/利益/权利/社会关系「正文」[中图分类号]D924.1[诚然,“把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才能有可靠根据把社会形态的发展看作自然历

2、史过程。”[24]然而,法律作为社会规范,调整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任何行为,只有在危害到他人的利益,行为主体与他人构成矛盾关系,破坏了法律所确认和保护的社会关系时,法律才对其加以限制。生产力、地理环境、人口因素无任何主观意识、需要和利益可言,对它们的侵害,若不涉及人与人的关系,不涉及社会关系领域,是永远不会为法律所保护的,也便不可能成为犯罪行为侵害的客体,正是因为对它们的侵害,涉及社会关系,才有了法律调整的必要性。犯罪行为对生产力,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的破坏应该更深一层被理解为对社会关系的破坏,对为法律所

3、保护社会关系的破坏。唯有如此,才合乎犯罪的法律属性、社会属性、阶级属性。那么,是不是说犯罪客体的本质应归结为“社会关系”呢?当然不是,社会有机体中,社会关系与生产力是并列的,并都以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为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他们谁也不能完全包含谁,上层建筑与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并不是平衡关系。上层建筑产生于生产关系并具有一定的程度性。一定的生产关系产生之后,国家才以法律的形式规定是否保护这种生产关系。具有一定稳定性的法律必然就会总是落后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产生,随着时间的推移,法律又会出现阻碍生产关系

4、发展的情况。而对社会的侵犯,只有当这种社会关系为法律所规范时,才被认为违法,此即为罪刑法定之理,因而破坏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社会关系而被认为是违法的行为便会存在。生产关系为生产力所决定,它也会出现不适应生产力的要求的时候,行为阻碍或破坏了生产力不一定会侵犯现存的社会关系,更不一定侵犯法律所确认的社会关系。正是因为这种矛盾的存在,行为对法律所确认的社会关系侵犯时,并不一定都会侵害生产力,阻碍生产力的发展,有时反而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如果把犯罪行为客体归结为生产力,便会出现侵害生产力反而符合生产关系或侵害生产关系

5、反而促进生产力的矛盾现象。如果把客体归结为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也就会出现侵害了这些生产关系反而合法的矛盾现象。如果把生产力、生产关系都归结为犯罪行为客体,便会出现侵犯了生产力反而合乎法律保护的生产关系的要求的矛盾现象。地理环境、人口因素与社会关系之间有着相似的矛盾关系,在此不必重复论证。既如此,那么把构成社会物质条件的各要素联系在一起,揭示社会关系、生产力、地理环境与人口因素这些“形”中的“神”的是什么?只能是利益。地理环境客观存在,它通过人的实践活动成为客体,进入社会领域。生产力是人的实践能力,它

6、在人的实践活动中得到不断的提高,社会关系为生产力所决定,是人在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地理环境、生产力、社会关系因人的实践活动发生联系。那么,人为什么实践?生产力为什么能在实践中不断地得到提高?人与人之间在实践中为何会发生联系?因为“利益”!“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25](1)人因需要得到满足而实践,人因利益而实践,人的需要引起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生产,利益是人类社会一切历史活动的根本动因。这些前文已经论证,在此不必重述。(2)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其得到发展的

7、原动力是利益。逐利心理对于人具有普遍性,追求利益是人类最一般的心理特征和行动规律。使用工具对劳动对象进行加工的生产者,是一个具有对物质利益进行无限追求的经济人。因此生产者在生产中至少具有双重的人格:一方面,作为劳动者,为产品的生产过程提供脑力和体力;一方面,作为经济人,他要把自己的既得利益生产出来。“参加生产活动的社会成员是多方面的,人们只是以各自不同的形式来实现自己的劳动,如:奴隶是为生存需要的满足而劳动,而奴隶的劳动对于发展完善自我的奴隶主同样有意义,没有奴隶的存在,也就丧失了牟取利益的物质手段”“人

8、们越是关心自我利益的实现,就必然会越是使取得利益的物质手段更先进,从而对利益追求的无限要求,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永世不竭的动力源泉。”“一旦我们把利益追求的无限性当作生产力发展的动力时,便很容易解释生产力同生产关系的矛盾性质。事实上,生产关系或经济关系的核心,是既得利益的分配问题。”前面说过,“对利益的维护和追求,在于权力的握有。”“而对生产力物的要素的权力的握有,就是人们通常说的生产资料的所有制问题。生产力同生产关系的矛盾,本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