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青少年心理问题的成因

浅析青少年心理问题的成因

ID:9793244

大小:24.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5-09

浅析青少年心理问题的成因_第1页
浅析青少年心理问题的成因_第2页
浅析青少年心理问题的成因_第3页
浅析青少年心理问题的成因_第4页
浅析青少年心理问题的成因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析青少年心理问题的成因》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浅析青少年心理问题的成因  [摘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青少年心理素质,已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本文针对当前青少年普遍存在心理问题的现状,从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等方面,对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成因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  [关健字]青少年心理教育素质教育  心理现象曾被恩格斯称为“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如今与之相连的心理问题已成为突出的社会问题。作为教育工作者只有了解青少年出现心理问题的成因,才能在教育教学中有意识地去预防和解决这一问题。青少年心理问题的成因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校教育问题  1.从学校教育管理看。几年

2、来,关于学校要重视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呼吁已有不少,党中央、国务院及教育主管部门也制定了有关的政策法规,对心理教育问题都进行了阐释,并提出了意见。然而,这项工作总是让人觉得“只打雷,不下雨”。因为迄今为止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尚未列入教学计划之中,考试成绩,升学档次成衡量一个学校好与不好的标准,所以许多的中小学还没有完全的重示起来。一些学校没有专门配置从事心理咨询的教师,学生的许多心理问题被混同于一般的品行问题施以不科学的教导。加之社会心理咨询的不健全,社会支持度不够,导致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后不知道该向哪里倾诉。  2.从学校教育评价

3、看。传统教育的价值判断标准是以知识接受的多少,考试分数的高低来衡量学生的能力,以学生成绩的好坏来考核教师的水平。就是在评定三好生时,多数还是以学习好来代替“三好”。对学生思想的评价强调的是社会性为本位,来满足国家的需要作标准,忽视了以主体性为本位,扼杀个人的需要;对教师教学的评价注重的是科学价值,忽视人文价值,从而偏离了教育以人性发展和个人需要为最高使命的宗旨。  3.从教师教育观念看。一是教师教育思想的陈旧,以教为中心、灌输为手段,为了灌输知识,随意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使学生心烦意乱,无法招架;二是教师自身心理的不健康,不当的

4、教育行为时有发生,给学生的心灵造成影响和伤害;三是心理教育方法存在着偏差。有的学校虽已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但把心理教育问题纯粹归为德育问题,走上心理教育德育化的老路;有的为了应付检查,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化,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建立了心理咨询室,但缺少心理训练活动,是有名无实。这些都影响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正常开展,使得学生的心理问题无法及时得到解决。  二、家庭教育问题  1.从养育方法看。如今,大多数的家长关心的是孩子的身体疾病和学习成绩,对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却不大重视。认为孩子的身体健康学习成绩好,就什么都好。没有了解孩子内

5、心深处有什么想法,对于孩子的行为异常没有及时采取积极措施帮助克服,任其错误的想法长期发展。有的家长太专制,缺乏建立民主的家风:不相信孩子有自立能力,不允许孩子追求独立自主,不能与孩子平等相处、彼此互相尊重,更谈不上家长与孩子共同探讨问题。这样,孩子有什么想法就不能毫无顾忌地讲出来,家长也就不能及时准确地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将孩子的错误想法消除在萌芽状态中。  2.从家庭环境看。中小学生有这样那样的心理毛病,很多是家庭出了问题。比如有的父母长期不和或离异,孩子的积极健康情绪得不到正常发展,消极情绪发展的结果必然导致孩子寻找“精神刺

6、激”;有的父母之间、父母与祖父母之间教育方式不一,孩子身心发育尚未成熟,识别能力较差,致使孩子难以适从;有的父母教育的观点、内容不正确,造成孩子心理扭曲,影响孩子心理健康发展。随着思维方式的改变,青少年改变了对父母的看法,逐渐懂得批判父母的言行,甚至“看不起”父母,形成代沟隔阂。假如处理不当,就可能造成亲子关系的冲突,家庭的争吵。因此,如何与父母相处成了青少年的心理负担之一。  三、社会问题  1.从社会环境看。随着国门的打开,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在改变。青少年对自己生活的社会环境常常很敏感,追随社会上流行的风气,最易被感染

7、或鼓动,也容易批评传统的社会观念。假如发生剧烈的社会变革,价值观念改革,他们常易于落入变迁的漩涡当中,首当其冲受社会文化剧变的影响。目前最为突出的是“黄、赌、毒”等社会腐败现象的蔓延。比如,当今一些西方消极文化渗透到我国,当我国的文化与西方文化产生了撞击时,有时是消极的西方文化确占上风,引起他们产生了一种逆反心理。这些腐朽的社会现象往往会侵蚀青少年健康的灵魂。  2.从社会用人机制看。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信息时代”、“网络社会”、“国际接轨”、“经济全球化”等带来的人才竞争十分激烈。从目前社会的用人机制看

8、,主要注重的是学历水平、文化知识、考试成绩、身体状况,而对个体的自我观念、求知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与他人相处的能力、健全人格和正确的价值观念等。这些与个体生存、发展和工作、事业成功与否有着直接相关的心理条件却被忽视,很少有用人单位考虑被录用者的心理健康状况,这样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