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郊农户土地流转意愿分析

城郊农户土地流转意愿分析

ID:9796470

大小:585.00 KB

页数:54页

时间:2018-05-10

城郊农户土地流转意愿分析_第1页
城郊农户土地流转意愿分析_第2页
城郊农户土地流转意愿分析_第3页
城郊农户土地流转意愿分析_第4页
城郊农户土地流转意愿分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城郊农户土地流转意愿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城郊农户土地流转意愿分析*——基于北京郊区6村的实证研究【专题名称】农业经济导刊【专题号】F2【复印期号】2008年01期【原文出处】《经济科学》(京)2007年5期第111~124页【作者简介】何国俊/徐冲【内容提要】本文分析并验证社会保障、法律约束、城市劳动力市场对农户土地流转意愿的影响。回归结果表明:人均收入、社会保障以及外出找工作难易程度对农户土地流转意愿影响显著。通过引入极值分析与拐点分析,我们量化了社会保障与农户土地流转意愿的关系,并得出目前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对农户土地流转意愿的影响已接近最优水平的结论。【

2、关键词】农地流转/农户意愿/农村社会保障/法律约束/土地转让权    一、引 言    土地交易性的提高能够增加土地拥有者在需要土地时找到土地需求者的概率,也能增加土地投资实现其价值的概率,从而提高农民进行土地投资的积极性(Besley,1995);同时,土地的自由流转能促使土地边际产出较小的农户将土地租让给土地边际产出较高的农户(姚洋,2000),进而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如果土地转让权受到限制,潜在的资源转让连同经济增长就受到阻碍(周其仁,1995、2004)。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中央政府通过一系列新农

3、地政策,鼓励和激活农地承包经营权的市场流转,以期望达到扩大农业经营规模,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改善农民生活水平的目的。但是,该政策似乎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在Turner等人(Turner,Brandt和ozelle,1998)涉及8个省份的调查中,只有3%—4%的土地有租赁发生;虽然浙江省的这一比例高一些,但也只有7%—8%。刘守英等(Liu,Carter和Yao,1998)的调查也发现类似现象。另据农业部统计①,目前以各种形式流动使用权的耕地仅占承包耕地总面积的5%—6%,且多数发生在沿海发达省市。这自然引发了一个疑问:

4、既然土地的自由流转具有提高要素配置效率和农业生产效率的作用,那么这种现象为什么没有在广大农村地区普遍出现?国外的研究认为信贷(Jaynes,1982)、家庭劳动力(Pant,1983)和交易成本(Skoufias,1995)等是决定土地租赁市场活跃性的因素。就中国而言,林毅夫检验了农民在农村要素市场上的参与率与其禀赋及技术之间的关系;姚洋(2000)则验证了异质的人群及更加自由的劳动力市场会促进土地租赁的繁荣。    事实上,基于农地流转市场上供给方的考虑至关重要。这主要是因为长期以来农地流转市场上的需求大于供给(钱

5、忠好,2003),只要农户愿意出租土地,总能找到租入土地的人(姚洋,2004)。因此,农户对土地流转所持态度直接影响农地流转的效率。然而,以往的研究并未对此进行细致的描述和实证的分析。基于此,笔者于2006年底对北京郊区六村土地流转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农户土地流转意愿的原因,提出并验证以下假设:第一,农村社会保障的建立能够增加农户的土地流转意愿;第二,随着地权稳定性的提高和农地转让权的更加完整,农户的土地流转意愿会更高;第三,农民进城工作的“待遇”越好,土地流转意愿越高。    本文的其余部分将围绕上述假设进行展开:第

6、二部分首先对农户行为及其对土地的态度进行一般性的讨论,然后对假设进行理论论述。第三部分运用Logistic模型进行检验,结果表明: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农户的土地流转意愿在增强;社会保障或其替代物的出现能够提高农户流转意愿;同时,外出找到工作所耗费的时间越长,农户的土地流转意愿越低。在此基础上,我们引入极值分析和Logistic分布函数中拐点分析,进一步量化了社会保障对农户土地流转意愿的影响,并得出目前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对农户土地流转意愿的影响已接近最优水平的结论。最后一部分阐述研究结论。    二、理论分析    (一

7、)农户行为的一般性讨论    学术界对农户的研究大致两个不同的流派。一类强调农户的经济理性,一类则强调农户的生存伦理。如Popkin(1979)认为小农倾向于按理性的投资者原则行事;Schultz(1987)与之观点类似,认为农户相当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企业单位,农民比起任何资本主义企业家来毫不逊色。与他们不同,Chayanov(1925)则认为小农的行为不同于资产拥有者,他们不雇佣劳动,难以计算成本收益,其产品主要不是为了追求利润而是为了满足自身消费。因此,小农的最优化选择取决于自身的消费满足于辛苦劳动之间的均衡

8、,而不是为成本收益的比较。Polanyi(1957)表达了类似观点,认为不能把小农农户行为看作“功利的理性主义”;Scott(1976)的“生存伦理”认为支配小农经济行为的主导动机原则是“安全第一”极力“避免风险”。在此基础上,黄宗智则提出小农经济的“半无产化”和“拐杖逻辑”等概念,②并认为土地成为传统农户的生存基础不仅是出于经济收入考虑,而更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