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讲坛康震品苏轼

百家讲坛康震品苏轼

ID:9799076

大小:87.00 KB

页数:49页

时间:2018-05-10

百家讲坛康震品苏轼_第1页
百家讲坛康震品苏轼_第2页
百家讲坛康震品苏轼_第3页
百家讲坛康震品苏轼_第4页
百家讲坛康震品苏轼_第5页
资源描述:

《百家讲坛康震品苏轼》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百家讲坛康震品苏轼 康震,男,1970年3月生。1989年—2000年,在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及文学研究所读书,先后获得文学学士学位、文学硕士学位、文学博士学位。2000年—2002年在南京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从事博士后研究。现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文学院党总支副书记。是中国唐代文学学会会员,中国韵文学会会员。研究专长为:中国古代都城、地域与文学,中国古代学士制度与文学。著作有《唐诗选读》、《吉藏大师评传》、《邵氏闻见录校注》(2005年)、《中国古代文学史》(下卷,2005年)、《长安文化与隋唐诗歌》(2005年)、《<唐宋八大家文选>释读》(2005年

2、)。曾主持或参与省部级科研项目4项,目前正在主持、参与的科研项目2项。获得陕西省教育委员会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奖(2000年)、北京市高等院校教师教学比赛一等奖(2004年)、“宝钢教育基金理事会全国高校优秀教师奖”(2004年)等省部级以上教学科研奖励共8项。近五年(2000-2005)研究成果:一、著作:1.《邵氏闻见录校注》,西安:三秦出版社,2005。2.《长安文化与隋唐诗歌》,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3.《中国古代文学史》(下卷),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4.《唐宋八大家文选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二、论文:1.《中国王维学术研讨会综述

3、》,《唐都学刊》2000年第3期。2.《王维研究》,《唐代文学研究年鉴》1999年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3.《李白政治文化心态的内在矛盾》,《人文杂志》2000年第3期。4.《禅思意蕴与诗性智慧》,《中国图书评论》2001年第12期。5.《王维研究》,《唐代文学研究年鉴》2000年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6.《李白文化人格的美学精神》,《南昌大学学报》2001年第3期。7.《王维研究》,《唐代文学研究年鉴》2001年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8.《李白道家文化人格的哲学意义》,《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9.《唐长安城布局与

4、初盛唐诗歌》,《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4期。10.《唐代长安城微观布局与初盛唐诗歌》,《人文杂志》2002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文学》2002年第3期全文转载)。11.《南北朝三地诗歌的文化精神》,《江海学刊》2002年第2期。|12.《王维研究》,《唐代文学研究年鉴》2002年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3,《王维政治理想的内涵》,香港《新亚论丛》2003年第2期。14.《王维研究》,《唐代文学研究年鉴》2003年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5.《李白的艺术与人生》,《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教案选编集》(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

5、)。16.《东坡的中秋》,《文史知识》2004年第10期。17.《唐代侠文化传统与唐诗的侠主题》,《人文杂志》2004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文学》2005年第1期全文转载)。百家讲坛-康震品苏轼(一)少年成名画外音:你知道苏轼吗?你了解苏轼吗?一提起苏轼你自然而然就会想起他那脍炙人口的美文名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那么,这些流传千古的诗词名句的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样的传奇故事,而对于生活中和官场上的苏轼,你又了解多少呢?苏轼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人生的大起大落,大喜大悲,与他本人的个性为人到底有着怎样的关系,我们今天的人又该如何解读他

6、的宦海沉浮与儿女情长呢?后世的人们为什么对苏轼始终有一种特别的喜爱,历经千年而不衰?从今天开始,就让我们跟随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康震副教授一起走进这位与众不同的文化学者,品尝跌宕欺负的别样人生。系列节目《苏轼》第一集少年成名,敬请关注。康震:对于苏轼苏东坡,我想各位观众都非常的熟悉。为什么呢,因为他留给了我们太多的脍炙人口、千古流传的优秀诗篇:当我们登高远望长江的时候,禁不住会唱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当我们走在庐山的风景里的时候禁不住会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当我们在生活中遇到了些不如意的事情,我们也禁不住用他的诗来宽慰自己“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

7、晴”;当我们在一个中秋的月夜思念我们的亲人的时候,我们也禁不住要吟唱他著名的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确,苏轼的诗词已经成为了我们广大人民群众血肉当中须臾不可分离的丰厚的文化养料。它就像我们的血液一样,每天都流淌在我们的情感当中,对这样一位伟大而富有魅力的文学家,我们究竟了解多少呢,我们到底想过没有,他的这些迷人的富有魅力的诗句是怎么写出来的,在他的少年时代,他究竟接受过怎样的家庭教育;他科举考试成绩如何;他进入仕途之后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