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禅诗的意境

中国古代禅诗的意境

ID:9814948

大小:38.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5-10

中国古代禅诗的意境_第1页
中国古代禅诗的意境_第2页
中国古代禅诗的意境_第3页
中国古代禅诗的意境_第4页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禅诗的意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中国古代禅诗的意境摘要:情(意)、景(境)结合而有意境,以中国古代禅诗为例:作为我国诗史上的奇葩,禅诗始于南北朝,兴于唐宋,由最初毫无诗意的偈颂逐渐发展为具有无穷意境美的禅诗,曰:虚无空灵、寂照清静、淡泊冲和。由于禅宗对诗歌的渗透,禅诗的三种意境往往互相交融,密不可分,共同交织了一个令人无限回味的意境。关键词:禅诗;意境;虚无空灵;寂照清静;淡泊冲和所谓意境,无非是诗人主观的“意(情)”与客观的“境(景)”两个方面的交融,也可叫做有情之境,具有使读者动情而神游象外的艺术魅力,反映到艺术作品中,则包孕

2、了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意境美。禅诗是中国诗歌史上的一朵奇葩,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禅诗的意境进行初步的探讨,宗白华先生说:“世界是无穷尽的,生命是无穷尽的,艺术的境界也是无穷尽的。”[1](68)因此,对禅诗意境的探讨也是无穷尽的。一从历史上看,禅诗真正成熟和兴盛应在禅宗开创很久以后,大约是晚唐,若宽泛来讲,恐怕从南北朝起诗中带点禅意的“禅诗”就出现了。禅诗大多为僧人和士大夫文人所作。僧人写诗始于东晋,历宋、齐、梁、陈、北周、隋诸朝,代有其人,康僧渊、支道林、慧远等成为中国第一代诗僧。宋人姚勉在《赠

3、俊上人诗序》中说,汉僧译,晋僧讲,梁、魏至唐初,僧始禅,犹未诗也,唐晚禅大盛,诗亦大盛。士大夫文人以谢灵运、王维、贾岛、白居易、王安石、黄庭坚、苏轼等人为代表。佛教在中国的兴盛,使士大夫文人接触到佛经,尤其是禅宗的偈颂以后,不可避免地受其内容形式的影响,正是对偈颂禅理的心慕手追,士大夫文人自觉创作了不少意境深远的禅诗。禅诗始于佛教的偈颂,但早期诗偈完全是在阐述佛教哲理,没有丝毫诗意可言,陷于理过其辞,淡乎寡味,如马祖道一的示法偈:心地随时说,菩提亦只宁。事理俱无碍,当生即不生。再如南岳怀让的示法偈:

4、心地含诸种,遇泽悉皆萌。三昧华无相,何坏复何成!中唐以后诗意越来越浓,不少禅师已自觉提倡语言修饰,反对不讲修辞的野谈俗语,文益禅师《宗门十规论》里的观点就集中代表了这种倾向:稍睹诸方宗匠,参学上流,以歌颂为等闲,将制作为末事。任情直吐,多类于野谈;率意便成,绝肖于俗语。偈颂的诗化使其干瘪的意境逐渐演变成具有无尽意境美的禅诗。按照周裕锴的说法,诗对偈颂的反馈或渗透有三:一是仿拟大作家、点化前人诗句,用典故成语;二是“诗歌体制与风格的演变”;三是“不少禅诗具有深厚的文学修养”。[2](30-32)由此,

5、禅诗摆脱了说教诗的痕迹,以禅入诗,以禅喻诗,诗禅弥合无间,生成无限可能的耐人寻味的意境。二意境属中国传统美学范畴,在中国古代传统的文学理论中,意境是指文学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的融合,能够把读者引入到一个想象空间的艺术境界。“意,标示主观,是指艺术家情感理想的主观创造;境,标示客观,是指客观生活形象的反映。”[3]意境萌芽于先秦《易传》的“立象尽意”,庄子的“言不尽意”说,用于文学批评,形成文论术语,则始于唐代诗论,扩展于宋代以后,在今天的文学评论中,更广泛用于各种文学创作。托名为唐

6、代诗人王昌龄所撰的《诗格》,提出诗有三境:一曰物镜,二曰情境,三曰意境,成为文论观念“意境”可见的最早论述。禅宗在唐代确立以后,就在诗人中间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近禅的诗人熟悉禅宗的思维方式,逐渐形成了与之相对应的艺术思维习惯,他们谈禅、参禅,诗中有意无意地表现了禅理、禅趣。而禅师也和诗人酬唱、吟诗,在诗中表现他们对世界和人生的关照和理解。据近人覃召文所考,王梵志是隋末唐初开始大量为诗的僧人,作品多达三百余首,以后寒山有六百首,拾得有五十余首,诗僧作品虽增多,但诗语俚俗诙谐,仍难登大雅之堂。诗僧在诗质与

7、诗量方面都能有跻身士林,齐致风骚的成就者,要到中晚唐时期,特别是以皎然、贯休、齐己三人为代表的僧俗唱酬集团。纵观浩如烟海的各朝各家禅诗,其诗中所蕴含的意境大致有三种:虚无空灵,寂照清静,淡泊冲和。(一)虚无空灵的意境美虚无空灵是禅诗中最常见、涵泳最广的一种意境。魏晋玄学主张“以无为本”,佛教般若学则主张“一切皆空”,在禅宗看来,大千世界无不是本心的产物,外部的一切皆是虚妄,“日月星宿,山河大地,泉源溪涧,草木丛林,恶人善人,恶法善法,天堂地狱,一切大海,须弥诸山,总在空中;世人性空,亦复如是。”[4

8、]一方面,中晚唐时,南宗禅因其“顿悟”说投合士大夫们的心意,受到他们的一致欢迎,他们纷纷向禅宗靠拢,以禅为雅,寄性于江湖僧寺成为时代风尚;另一方面,有些士大夫仕途失意或晚年退仕,过着隐居山林,放浪形骸于名山大川的闲适生活,悟得永恒的虚空的禅理佛趣,因而诗中多展现一种虚无空灵的意境美。从内容上看,这种意境美又可分为两方面。1、超妙空灵这类禅诗多采取寓禅于景的手法,运用轻灵简单的语言,通过对无我之境的细致描绘,向人们传达一种超妙空灵的境界。如昙颖的《小溪》:小溪庄上掩柴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