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的教育观

新课改下的教育观

ID:9815227

大小:27.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5-10

新课改下的教育观_第1页
新课改下的教育观_第2页
新课改下的教育观_第3页
新课改下的教育观_第4页
资源描述:

《新课改下的教育观》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新课改下的教育观有人曾说,我们一些老师的教育是用昨天的观念和方法来教今天的儿童,让他们去适应明天的生活。这个过程本身就不适应,然而我们教出的儿童要他们去适应明天,那更是我们现在未知的生活,那就更不适应。教育观念的更新非常重要,有关专家指出:“新课程对教师的挑战首先是观念的冲击,走进新课程,观念必须先‘行’,没有教育观念上的真正转变,即使用上了再好的教材、再新的教法,也将走样、走味。”有专家提醒:“在培训中,一些教师对理论学习不感兴趣,而急于操作,结果‘一听就明白,一做就不会’,观念的转变不是一朝一夕的。对教师来说,教学方法固然重要,但

2、比方法更重要的是先进的教育观念,它是教学方法的引领。”要使我们的教育行为能为儿童未来的生活作准备,更好地顺应现代教学理念,我们教师教育观念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转变:日前,教育部长周淇在一次重要讲话中强调:课程教材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核心。(一)转变课程观“课程”是什么?传统的教学中,“课程”被理解为教材或课文,这就意味着“课程”只是政府和教材编者所关注的事,它规定学校“教什么”,学校和教师就忠实有效地去传递、落实课程内容,完成课程任务。  随着新课程的发展,课程不仅仅是教材、教学内容,而且包括学生整个学习活

3、动过程。课程从本质意义上说就是强调自然、社会和人在课程体系中的有机统一,使自然、社会和人成为课程的基本资源,意味着自然即课程、生活即课程、自我即课程。学校课程由此重返生活世界,超越了课堂和教科书的限制,真正找回失落的主体意识。把课程作为这样来界定,就要求教师充分利用校内外的教育资源,扩展学生的学习空间,丰富他们的生活世界,最大限度地获得多方面的发展。可以说新课程理念下的“课程”不再是特定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的过程,教师和学生不仅是课程的传授者、接受者,而是课程的主动参与者和开发者。(二) 转变教材观以往我们总认为“教

4、材即知识”,教材是学科知识的载体,是学科知识体系的浓缩和再现。因此,教材中罗列学生应掌握的本学科领域的理论和应用法则,对教师的教学、学生的认识具有绝对的权威性。不给教师、学生发挥空间和研讨的余地。     这种远离生活情境的“学科中心”的教材观,与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的基本理念相去甚远。随着新课程的发展,教材的观念呈现出新的转向,“教材是范例”。所幸的是我们小语“能力训练”实验对教材的认识是非常具有前瞻性的,二十多年前遵循叶圣陶先生关于“教材无非是例子”的理论,明确提出以“课文无非是例子”的理念,在全国第一个以“能力系列”与“主题系列”

5、整合来建构单元体系。因此我认为我们实验说的“例子”涵盖这么两层意思――一是传授语文知识、语文技能,训练听说读写能力的例子;二是向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引导学生认知发展、生活学习、人格建构的一种范例。(比如94年我在乐安执教《我的弟弟》是以一个自然段为例子让学生认识因果式的自然段后,指导朗读文章结尾“弟弟学习很认真,也很刻苦。他懂得学习机会来之不易。他牢牢记住妈妈的话:将来革命胜利了,还要建设新中国。”读后我对孩子们说:“弟弟学习很认真、很刻苦,你们说说他将来长大了干什么?”孩子们纷纷举手:有的说他当了科学家,研究新武器;有的说他手握钢

6、枪保卫祖国………真是众说纷纭。正当孩子们说得感慨激动之时,我话锋一转:孩子们,他什么也没当成,在他八岁那年,凶残的敌人将他杀害了。”当时教室里鸦雀无声,愤怒、惋惜种种神情交织在一起,虽然无语,但取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我想:这堂课的成功就是正确认识了“课文无非是例子”这“例子”的真正含义。这种教材观充分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我们说它是科学、全面的。(三)转变教师角色观传统教育中的教师角色观,可以根据唐代教育家韩愈的理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来推断。教师是(1)道德的传播者;(2)知识的传播者;(3

7、)问题的解决者。不难看出:传统教育中的教师观是以“教师为中心”,它的另一个代名词便是“教书匠”,为了教书而教书,很少去反思,去研究。这样一个角色,只能去做一个合格的教师,但绝做不了一个优秀的教师;它对教师自身发展而言可能比较顺利,但对学生的发展有很大的局限性,所以这种传统的教师角色观迫切需要根本性的变革。在基础教育新课程发展中,人们对教师的角色等问题的认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与前面传统的教师角色观相比,教师角色观体现在:(1)教师不应仅是一个道德的传播者,而更应该成为学生道德发展的向导。(2)教师不应仅是学生知识的传播者,而更应是学生学

8、习知识的促成者。(3)教师不是学生问题的解决者,而是学生解决问题的顾问。 不难看出消极的、被动的教师形象将被积极的、能动的教师形象取代。 (四)转变师生关系观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人际关系。师生关系的好坏直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