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史前玉器管钻技术试释

东亚史前玉器管钻技术试释

ID:9819342

大小:597.37 KB

页数:14页

时间:2018-05-10

东亚史前玉器管钻技术试释_第1页
东亚史前玉器管钻技术试释_第2页
东亚史前玉器管钻技术试释_第3页
东亚史前玉器管钻技术试释_第4页
东亚史前玉器管钻技术试释_第5页
资源描述:

《东亚史前玉器管钻技术试释》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CopyrightedMaterial海峽兩岸古玉學會議彩色論文集國立台灣大學地質科學系暨研究所東亞史前玉器管鑽技術試釋PrehistoricTubularBoringTechniqueinEastAsia鄧聰TangChung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考古藝術研究中心CentreforChineseArchaeologyandArtofCUHK一、前言二、早期管鑽技術研究史的鳥瞰三、管鑽技術研究的近況四、餘論地址:香港.沙田.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23室電話:852-26097390傳真:852-2603753

2、9電子郵件:tangchung@cuhk.edu.hkCopyrightedMaterial關鍵詞:史前、管鑽穿孔、轆轤、七千年前撮要:本文嘗試回顧東亞地區管鑽技術研究的歷史,再涉及討論兩岸最新考古轆轤機械的一些發現。在二十世紀四十年代前,學者對香港、菲律賓、台灣出土史前的閃玉、石英水晶、片岩、貝殼等素材所呈現管鑽穿孔技術的認識,已達到了頗高的學術水平,為日後管鑽技術的研究,奠下了良好的基石。中國管鑽技術體系的認識,近年有了不少突破性的發現。浙江省一帶馬家 文化時期的玦飾,其中一些是以芯加工成玦,亦即意味著

3、從同一素材連續生產玦飾技術的存在,是長江流域玉器最早的管鑽技術。距今5000年以後,長江流域玉器的管鑽技術,已是登峰造極。珠江三角洲如寶鏡灣4000多年前管鑽技術的出現,估計是沿襲了長江流域玉器文化的傳統。東南亞如越南長睛玉作坊遺址的轆轤機械,都可視為管鑽技術由南中國向東南亞大陸一種文化擴散的現象。CopyrightedMaterial一、前言從1998年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考古藝術研究中心以「東亞古玉」研究為題舉辦國際學術會議以來,這幾年間兩岸三地以古玉研究的專題研討會不絕如縷,古玉研究蔚然成風。2001年9

4、月臺灣大學地質系錢憲和教授主辦「海峽兩岸古玉學會議」,對推動古玉研究砌磋,大有裨益。台大會議期間,承錢先生之命,筆者不自量力與牟永抗及黃宣佩兩位學界耆老,共同主持「琢玉工藝工作坊討論會」。會議後錢先生再邀筆者就玉器工藝學撰稿。近年筆者從石器轉入到玉器的學習,其中對玉器的鑽孔技術尤感興趣。1999年4月5日,筆者於浙江文物考古研究所內,承王明達先生的美意,觀察了反山M12的琮王及鉞王兩件精美絕侖的玉器。良渚古玉良工的精密,令人嘆為觀止,同期間舉世的工藝品誰與爭鋒。M12.98琮王製作技術的高超,淺浮雕及細線刻

5、工藝,已達到鬼斧神工的地步。而此玉琮內孔上下對向管鑽之精確,不差毫釐。M12.98琮王的匠師固然是天才橫溢。但這種精湛對向管鑽的技術,如果缺乏精密測量及相應管鑽機械的輔助,徒手製作是難以想像的。2000年初筆者在珠海研究寶鏡灣環玦作坊的製品,指出相當於龍山文化的時期,環珠江口地區已經存在旋轉轆轤機械。2001年8月筆者於中國社1會科學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國際學術會議上,以〈史前玉器管鑽轆轤機械的探討〉為題,在大會發言中作了報告。目前,筆者對於新石器時代轆轤機械的認識,尚在摸索的階段。本文嘗試回顧東亞地區管鑽技

6、術研究的歷史,再涉及討論兩岸最新考古轆轤機械的一些發現,懇請方家指教為幸。二、早期管鑽技術研究史的鳥瞰東亞地區史前管鑽技術的研究,也有八十多年的歷史。1920年代,法國考古學家郭拉尼(M.Colani)在ChoGanh遺址首次發現環玦石飾物的作坊,出土了管鑽穿孔芯2和環玦的資料。這次的發現開展了東亞地區史前管鑽技術研究的第一幕。現在看來Cho3Ganh出土的環玦等飾物,是屬於青銅器時代的□丘文化(GoMun)。早於二十世紀的三十年代,史前管鑽技術的研究就有了很重要的發展,其中重要代表人物如香港芬戴禮、日本鹿

7、野忠雄和菲律賓拜耶等。芬戴禮(DanielJ.Finn)(1886—1936)出生於愛爾蘭,是著名古物學家,學植豐厚,曾在歐洲博物館工作。1927年2月芬氏來港後,隨即開展香港地區的考古工作。41935年5月芬氏所發表《石質飾物》一文,是迄今東亞地區第一篇玉器工藝學的重要1CopyrightedMaterial著作。這篇文章以英語在《香港博物學家》發表,很可惜此刊物流通的面既狹窄,出版數量又少。因此芬氏在玉器工藝學的成果,一直沒有被充份的認識。最近筆者重讀芬氏《石質飾物》一文,深感其中對玉料切割及管鑽技術的

8、分析,不乏鞭擗向裏的卓見。本文只局限於芬氏對管鑽技術的討論,他對於玉器切割的工具及使用等精彩的見解,只好割愛另文介紹。迄1935年,芬氏在南丫島的大灣、洪聖爺、榕樹灣、新界的掃管笏和香港島的赤柱等地的遺址,採集了不少製作環玦的素材、成品及加工的工具。芬氏對歐洲史前管鑽技術亦有相當的認識。他指出在歐洲多腦河流域新石器文化“bandkeramik”中,或者是克利地(Crete)的原居民,也有使用管鑽的技術。芬氏對香港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