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坊_南府到升平署_清代宫廷戏曲管理的三个时期

从教坊_南府到升平署_清代宫廷戏曲管理的三个时期

ID:9819891

大小:112.68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5-10

从教坊_南府到升平署_清代宫廷戏曲管理的三个时期_第1页
从教坊_南府到升平署_清代宫廷戏曲管理的三个时期_第2页
从教坊_南府到升平署_清代宫廷戏曲管理的三个时期_第3页
从教坊_南府到升平署_清代宫廷戏曲管理的三个时期_第4页
资源描述:

《从教坊_南府到升平署_清代宫廷戏曲管理的三个时期》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2006年3月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Mar.,2006第33卷第2期JournalofHubeiUniversity(PhilosophyandSocialScience)Vol.33No.2从教坊、南府到升平署——清代宫廷戏曲管理的三个时期温显贵(湖北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62)[摘要]清代戏曲管理分三个时期,即教坊司、南府和升平署。其中教坊司时期在清初,戏曲演出活动不多,戏曲管理极为简单;南府时期则从康熙年间初创至道光七年改制,时间长,又适逢清代戏曲从初步兴旺到极度繁荣的阶段,机构成员众多且来源复杂,声势浩大,为戏曲在这一时期的发展壮大理顺了思路;而升平署时期则

2、始于道光七年改制直至清末,这一时期国家发展呈现颓势,宫廷戏曲发展也呈下滑趋势。从总体上看,南府和升平署这两个机构在清代宫廷戏曲的管理中肩负着宫廷文化内外交流的使命,对清代戏曲的发展起过强有力的推动作用。[关键词]清代;宫廷戏曲;教坊司;南府;升平署[中图分类号]I207.3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4799(2006)02-0206-04在中国古代戏曲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勾栏瓦舍及神庙戏台之类的演出环境是其生存发展的主要依托,也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戏曲找到了流行与传播的最佳途径,有机会与广大的观众接触并最终蔚成大观,壮大成为中国艺术史上的一颗绚丽奇葩。然而,从明代

3、以后,戏曲的这种“野生”状态就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政府的直接干预,因为从朱元璋开始就以崇儒为旗号,对与之相忤的民风民俗等大加贬抑与排斥,而戏曲被认为是浮浪诲淫、贻害人心的,于是制定政策和律令来限制其演出内容,并让掌管宫廷筵宴之乐的教坊司直接参与戏曲管理事宜,随之出现了由政府出资兴建和管理、专门用来演出戏曲的场所。这种正规化的管理给戏曲发展的生机带来了明显的抑制作用。不过,在教坊司的“关照”下,戏曲有了进入宫廷或官府的机会,也就有了官方和民间两途发展的路径。从管理体制上看,明代的宫廷戏曲管理有内、外廷之分,即分别为钟鼓司和教坊司,它们的职掌及职官设置情况如下:教坊司,掌宴会大乐。设大

4、使、副使、和声郎、左右韶舞、左右司乐,皆以乐工为之。后改和声郎为奉銮。(《明史·乐志》)(钟鼓司)掌印太监一员,佥书、司房、学艺官无定员,掌管出朝钟鼓,及内乐、传奇、过锦、打稻诸戏。(《明史·职官志》)在明人的笔记中还可发现有关史料,可作为它们职能的具体补充,如:教坊司专备大内承应,其在外庭,维宴外夷朝贡使臣,命文武大臣陪宴乃用之⋯⋯又赐进士恩荣宴亦用之。[1]271~272内廷诸戏曲俱隶钟鼓司,皆习相传院本,沿金、元之旧,以故其事多与教坊相通。[1]798钟鼓司系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置,是著名的宦官“二十四衙门”之一,完全服务于皇帝,其在戏曲方面的创作和演出只能取决于皇

5、帝的兴趣和爱好;而教坊司隶于礼部,其职掌的乐舞承应对象是外朝官员乃至外国来使,因而其创作和演出的内容就丰富得多。明神宗万历时期,随着南戏等纷纷进入宫廷,这种状况才得以改变:“至今上始设诸剧于玉熙宫,以习外戏,如弋阳、海盐、昆山诸家俱有之。其人员以三百为率,不复隶钟鼓司。”[1]798此后,整个宫廷演剧任务的主要承担者变成了教坊司。入清以后,鉴于明代宦官干政之失,顺治帝取消了内廷二十四衙门,罢太监不用,设内务府。而原属[收稿日期]2004-09-22[作者简介]温显贵(1964-),男,河南固始人,湖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主要从事古典文献学研究。第2期温显贵:从教坊、南府到

6、升平署207外朝的教坊司则沿袭下来,置奉銮1人,左右韶舞各1人,协同官15人,俳长2人,色长17人,歌工98人;宫内宴礼,领乐官妻4人,领教坊女乐24人,于宫内序立奏乐。至顺治十年(1653年),乃设乾清宫执事官及直殿局。十一年,裁内务府,置十三衙门,其中就有钟鼓司。十三年又改钟鼓司为礼仪监;十七年改礼仪监为礼仪院,并设郎中以下官。十八年(1661年)二月罢十三衙门,仍以其事隶内务府。康熙十六年(1677年),改礼仪院为掌仪司,“掌宴筵、祭祀礼仪、乐舞之事”(《清朝文献通考》卷八十三《职官七》考5607,“十通”万有文库本)。可见,钟鼓司在清朝虽曾设置,但时间不长,其职能也逐渐变

7、成了分掌礼仪乐舞的机构,而不再参与宫中戏曲演出事务。而教坊司则除了管理宫中奏乐外,还承担了演戏事宜。顺治十五年(1658年),当41岁的剧作家尤侗的杂剧新作《读离骚》传入宫中后,顺治帝“读而善之,令教坊内人播之管弦,为宫中雅乐”[2]5。随着国家的稳定和社会经济的日渐繁荣,从康熙朝开始,宫廷中的戏曲活动便日益发展壮大起来。著名戏曲家孔尚任和洪升的剧作《桃花扇》、《长生殿》就是在康熙时流行开来的。“两家乐府盛康熙”、“勾栏争唱孔洪词”[3]98就是对当时的真实写照。当宫廷中的戏曲活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