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辨伪到疑古_顾颉刚的新史学之路

从辨伪到疑古_顾颉刚的新史学之路

ID:9820067

大小:869.26 KB

页数:14页

时间:2018-05-10

从辨伪到疑古_顾颉刚的新史学之路_第1页
从辨伪到疑古_顾颉刚的新史学之路_第2页
从辨伪到疑古_顾颉刚的新史学之路_第3页
从辨伪到疑古_顾颉刚的新史学之路_第4页
从辨伪到疑古_顾颉刚的新史学之路_第5页
资源描述:

《从辨伪到疑古_顾颉刚的新史学之路》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万方数据2010年lO月古代文明October,2010第4卷第4期TheJournalofAncientCivilizationsV01.4No.4[理论与思想】从辨伪到疑古:顾颉刚的新史学之路黄海烈提要:顾颉刚“疑古”的志业源于1920年至1923年间他与胡适、钱玄同有关辨伪的讨论。在这长达3年的讨论切磋中,顾颉刚完成了由辨伪到疑古的转向,走上了自己独特的新史学之路。这不仅基于胡适等人的因势利导,还特别得益于顾颉刚本人对中国传统学术资源的独特理解和巧妙运用。他运用“疑古”的眼光全面审视宋儒、清儒的疑古辨伪成果,找寻到崔述

2、和康有为两大思想库,并在批判继承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将二者疑古的成绩与手段融为一体,推陈出新,最终成就其疑古学说中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与方法,即“层累说”。关键词:顾颉刚胡适辨伪学疑古学“层累说”顾颉刚(1893—1980年),江苏苏州人,中国现代杰出的史学家。他贯通经史,著述等身,学术思想包罗宏富,在诸多学术研究领域都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民国初年的学术背景下,顾颉刚已经深刻体察到传统学术研究的危机,通过与胡适、钱玄同等学者的切磋与交流,毅然举起了史学革命的大旗,提出了对20世纪中国史学发展最具影响力的学说。作为“古史辨派”主要代表

3、,顾颉刚对传统经史之学主观上是持批评态度的,客观上也造成了巨大冲击,但从根本上来说,其研究取向和研究方法还是建立在对前人疑古辨伪成绩充分吸收和利用的基础上,特别是对崔述和清末今文经学的批判继承与融会创新。1955年,尹达随同郭沫若访日,归后对顾颉刚说:“日本人在封建社会中不敢疑古史,今在美帝卵翼之下乃敢疑古史,可见疑古运动有其科学的一面,亦有其为帝国主义服务之一面。汝之《古史辨》,出于半殖民地之社会,理亦尔也。”顾颉刚闻此心中颇为不服,自念其疑古思想,“首先植根于姚际恒、康有为、夏曾佑之书;其后又受崔述、崔适、朱熹、阎若璩诸

4、人之启发。康、夏、崔适之时代固较后,而朱、阎、姚、崔述则生于纯封建之时代,其时尚未有帝国主义,安得为之服务乎?”不久尹达又重申此说,顾颉刚当即回应说:“我之学术思想悉由宋、清两代学人来,不过将其零碎文章组织成一系统而已。要批判我,是否先须批判宋、清两代之疑古思想?”1顾颉刚此“夫子自道”之语,道出了其对宋、清疑古辨伪思想的继承。早在顾颉刚酝酿提出“层累说”之初,便已十分注意对传统学术资源的吸取和利用,在充分秉承前代学者们的疑古辨伪精神的同时,还对宋、清诸儒疑古辨伪学说进行了深入考察,并加以批判性继承。而且从顾颉刚和尹达的这段

5、对话中可以看出,由于顾颉刚以“层累说”为代表的“疑古”学说在后世影响甚巨,使世人都忽视了其“疑古”学说是从“辨伪”开始的,※2009年吉林省教育厅科学技术与社科研究“十一五”规划项目专项“顾颉刚古史学说考论”。1顾颉刚:《汤山小记》(1957.4--1961.7),载《顾颉刚读书笔记》第7卷,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0年,第5507页。2万方数据甚至径直以“疑古”代替了顾颉刚疑古辨伪学说的全部。事实上,在顾颉刚“层累说”诞生之初,前人的辨伪学说对其疑古学说起着导夫先路的作用,正如1926年7月胡适在介绍《古史辨》第一册

6、的诞生过程时所说,顾颉刚“天天和宋元明三代的辨伪学者相接触,于是我们有‘辨伪丛刊’的计画。先是辨‘伪书’,后转到辨‘伪事’。颉刚从此走上了辨‘伪史’的路。”1一、顾颉刚与胡适、钱玄同关于辨伪学的讨论顾颉刚疑古辨伪的事业是从有关辨伪学的讨论开始的。1920年11月至1923年2月间,顾颉刚与胡适、钱玄同以通信的形式围绕着辨伪学展开往复讨论与交流。2可以说,顾颉刚一生的志业便是以此次学术讨论为基础的。三人虽都围绕“辨伪学”这一主题发表议论,但都有着各自的目的、手段和侧重点。顾颉刚初侧重于辨伪学,后渐转至疑古学,原欲编《辨伪三种》

7、后又有作《古史考》的念头,3目的就是“要把中国的史重新整理一下”,在“中国历史界起一大革命”。4胡适侧重于对伪书的考辨,计划编辑《国故丛书》,试图以“订疑”的精神来扫荡思想界的“旧污”。5钱玄同却侧重于群经辨伪,点读《新学伪经考》,主张编撰《伪经辨证集说》,从传统经学中剥离价值判断,去除宗教意味,以“离经叛道”、“非圣无法”的精神打倒孔教,还原经学。6三人主张的异同充分表现在有关《辨伪丛刊》编纂体例的讨论中。1920年11月24日,胡适提议编辑《国故丛书》,即用新式标点翻刻旧书,如《经传释词》、《古书疑义举例》、《国古论衡》

8、等等。7当年12月15日,顾颉刚回应说,可以将《诸子辨》、《四部正伪》、《古今伪书考》等书整理后合编为《辨伪三种》,以此算作《国故丛书》的一部分,认为这样可以使人对于伪书的印象更为深刻。8不久,钱玄同主张将从王充以来的辨伪文字一起辑出,但顾颉刚并不大同意这种“乱炖”式的编辑方法,他主张将《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