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品课程教学策略探微

思品课程教学策略探微

ID:9821702

大小:152.50 KB

页数:50页

时间:2018-05-11

思品课程教学策略探微_第1页
思品课程教学策略探微_第2页
思品课程教学策略探微_第3页
思品课程教学策略探微_第4页
思品课程教学策略探微_第5页
资源描述:

《思品课程教学策略探微》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思品课程教学策略探微仙游县榜头中心小学郑洪林 小学《思想品德》课程是学校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其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将社会的道德规范、道德要求转化为学生个人的道德需要和道德行为。然而,在一次全校范围内的“我所喜爱的课程”调查中,让我们难堪地发现:《思想品德》课竟排在末位。正当困惑之时,新课标理念像一股清新的空气吹进了校园,它猛然地冲击着我们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为师生们打开了一扇充满生命活力的窗口,让这门老课程燃发出新的光彩。下面,我将谈谈几点在课程实践中的体会:一、转变教师角色长期以来,在思品课堂上教师总是以全知全能的“道德家”身份出现在学生面前,枯

2、燥的说教,乏味的陈辞充斥着整个课堂。而我们的学生则是诚惶诚恐地聆听、接受,但是到底有多少道德规范和道德要求转化为学生个人的道德需要和道德行为,则无人知晓。在强调课程改革,呼唤课堂生命力的今天,如何让我们的思品课堂也焕发光彩?首要任务就是要转变教师角色。1、学会倾听。倾听是一门艺术,只有愿意伏下身子,仔细倾听学生心声的教师,才能真正引导学生在道德学习、道德实践中实现效能。在所教学的班内,建了一个“说说心理话”的信箱,学生可以将自己在学习上、生活中遇到的困惑写一写,然后投入信箱,而我总要及时将各种建议送到他们手中。如此一来,师生的心靠得更近了,教育的实效得以提高。2、平等对话。孩子有

3、与人沟通交流的欲望,有探索未知问题的渴望,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时时让师生之间保持平等的关系,营造平等、和谐的对话氛围,将激发学生极大的内在学习热情。为此,教师要有一颗平等的心,能够善待学生的奇思妙想,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给他们以恰当的回应,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学得主动、学得自然、学得快乐。3、愿意赏识。“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播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励”50(弟多斯惠语)。是的,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生命个体,而如此幼嫩的生命之种用爱去浇灌必将开放出美丽的爱之花。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句话语都会在学生的心灵激起涟漪。因此,在教育实践中,教师不仅仅是个传授者,

4、更要是个发现者,发现学生身上闪动的个性美、人性美,关注他们所关注的,惊喜他们所惊喜的,以欣赏的目光、激励的语言让学生感受到被赏识的愉悦,前进的动力。二、激发学生兴趣前苏联教育学家斯卡特金认为:教育效果取决于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生对知识产生的起点、萌发创新欲望的基础。要想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充分发挥主体作用,促进学生道德品质内化的重要途径就是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学习课程的兴趣。1、竞赛激励法。小学生具有好强好胜的心理年龄特点,若以正确引导则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增强教学效果。如教学第七册思想品德《做家长的小帮手》一课,我开展了“巧手大比拼”家务劳动模拟表演赛,让学生比赛整理桌

5、面、叠衣服、订扣子等。比比谁干得快、干得巧,最后评出“星级家务小能手”,学生在活动中兴趣盎燃。2、角色扮演法。每个学生内心都渴望向他人展示自己,课堂上多提供让孩子表现的机会,通过学生自身表演,从中悟出道理,加深学生的道德认识。如学习第九册思想品德《自觉遵守交通规则》,我将几位学生戴上各种头饰表演司机、交通信号指示灯、交通警察,再让几位学生代表行人,通过模拟体验,让学生对交通信号灯、交通规则有了更生动的了解,并付诸于现实行动中去。3、故事(音乐)创境法。思想品德课对小学生而言难的在于如何将文本道德要求落实到实际生活中。从学生第一次接触思品课时,我就引入了“乐乐”这一能形象,它每节课

6、伊始或结束总会给同学讲一则小故事或音乐(录音)。这些故事(音乐)与文本内容相贴切,具有通俗化、趣味化、口语化的特点,再加上“乐乐”活泼可爱的形象,很容易就让学生接受,做到寓教于乐。到了第二学年“乐乐”的录音工作,就开始由学生担任,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得到进一步提高,各方面能力也得以锻炼。要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还可以采用儿童朗诵法、游戏创境法等等,让兴趣成为孩子最好的老师,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让课堂真正“活”起来。三、开拓实践空间教育家马卡连抄曾说过,在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中间“有一条小小的鸿沟,需要实践把这一条鸿沟填满”50。《品德与社会》课程强调了在儿童生活基础上课程学习场所不应

7、当只局限于教室,学生的品德是在生活中养成的,实践活动是对学生养成良好的品德,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而《品德与社会》的学习应当让学生走出教室,把学习场所从教室扩展在学生的一切生活领域,让学生更多地接触社会和了解社会,在社会这个课堂中进行探索实践。如学习《关爱残疾人》一课,让学生走访社区内的残疾人,了解他们的生活状态,开展各种帮扶送爱心活动。教学《我与环境》一课,要求学生对学校周边环境、生活的社区环境进行调查研究,收集资料写写调查报告,并深入社区宣传环保知识。在日常教学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