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地学方法论研究

当代地学方法论研究

ID:9846362

大小:43.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5-12

当代地学方法论研究_第1页
当代地学方法论研究_第2页
当代地学方法论研究_第3页
当代地学方法论研究_第4页
资源描述:

《当代地学方法论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当代地学方法论研究陶有兵秦杰张涛宁振国戴广凯韩晔山东省地质调查院,济南250013摘要:地学研究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深度与广度上发展。然而由于地学科学的复杂性与不可重复性,导致地学工作者在研究地学问题时往往出现偏差,导致结论的不一致。其原因在一定程度上是忽略了方法论在地学研究中的重要性。本文既是从这一思路出发,结合地学研究的自身特点,阐述了将方法论纳入地学研究中的重要性,尽而得出在研究地学问题时应该把握的几个原则。关键词:方法论地学演化复杂性1引言地学方法论是关于地球科学认识和研究方法的理论。地球科学的认识和研究方法包括一般

2、研究方法在地球科学中的应用和地球科学本身所特有的研究方法。15年来,中国地学方法论研究除在原来地学具体学科中探讨某些成功的地学方法的方向上继续深化外,还出现了大量关于地学一般方法的研究。例如,张伯声的《谈谈地质构造的辩证法》(1980)、涂光炽的《地质学中的若干思维方法》(1981)、孙荣圭的《关于地球科学方法论的发展》(1981)、王子贤和王恒礼的《地球科学的辩证法问题》(1983)、罗祖德等的《试论地球科学发展中的方法问题》(1984)、诸大建和朱新轩的《浅谈当代地质学的方法论》(1986)、陈传康的《科学哲学和地学方法论

3、》(1988)、白屯的《关于现代地学研究方法的几点思考》(1995)等。在1983年首届全国地学哲学讨论会上,关于地学方法论研究开始成为本届以至以后历届全国地学哲学讨论会上重要的议题,涌现出一批重要的研究成果。例如,张文佑的《学习应用自然辩证法进行地学研究》(1983)、朱训的《正确处理地质找矿中的若干关系》(1983)、史秋桂的《地质科学研究方法的历史和展望》(1983)、周尚哲的《关于庐山古冰川研究中的方法论问题》(1983)、吴凤鸣的《试论当代地质学理论研究的特点与方法》(1988)、涂光炽的《地学哲学研究中的一些问题》

4、(1990)、朱新轩的《地学革命·科学方法·人才构型》(1990)、朱训的《关于找矿哲学的几个问题》(1992)、潘玉君的《地理科学与现代科学方法刍论》(1992)、陈国达的《大地构造研究中的辩证思维》(1994)、马宗晋的《地球动力学发展中的地球整体系统论》(1994)、陈哲夫的《地学辩证思维的求实精神及基本规律》(1994)等等。1989年由王子贤主编,全国十所院校和研究单位的有关人员参编的《地学哲学概论》出版,书中概括了当代地学方法论研究的最新成果。1991年,著名地学家陈国达的《怎样进行科学研究》问世。全书从对科学研究

5、的认识出发,对科学研究的全过程(准备、实施等)进行了系统论述。1992年,朱训的《找矿哲学概论》从探讨一般找矿原理和方法的角度把地学方法论研究深入到我国地质找矿的实际应用之中。2纳入地学研究中的重要性近年来,随着人类实践不断深入,尤其是现代科学技术和生产力高速发展,人们越来越清楚的认识到与人类息息相关的地球是何等重要。它不仅为人类的自身生存提供一系列的物质需要,同时也给人类带来许多自然灾害。上世纪8O年代初,国际科学界已广泛认识到人类正面临着严峻的全球环境挑战。整个地学界对地学的研究以及科学技术成果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

6、和转化,并取得了一系列的重大突破。从19世纪下半叶开始,自然科学出现了整体化趋势,产生了完全相对的局面:其一是分支学科的发展日新月异,学科越分越细,在深度和广度上产生了巨大发展;其二是学科之间相互渗透、融合,产生了大量的边缘学科、交叉学科,使科学界呈现出了针对同一现象开展多学科协同研究的大好局面,钱学森在上世纪就曾经指出,下个世纪将是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时代。地学研究是自然科学整体化发展趋势中的一个典型,但是在整个地学研究领域的整体化发展历史上,却经历了比其他学科更多的思想解放过程。分析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地学研究对象以及研究方法

7、的特殊性质所决定的。地学工作者发现在研究地球及与之相关联的各种要素过程中,其研究对象与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所研究的有很大不同,它不仅自身就包含有多种运动形式,而且在时间与空间上也很难把握,具有时间上的不可重复及操作上的不可模拟性。往往是“开口闭口亿年万年,动辄千里万里”。观察方法以及历史和逻辑方法在地学研究中一直处于主导地位。由于认识上的局限性和片面性,很多学术之争的产生也就不足为奇。例如关于地球演化的“水成说”与“火成说”;“渐变论”和“灾变论”;中国东部有无大规模冰川发育问题;某些地貌现象的解释;各大构造学派之间存在

8、学术观点矛盾;环境重建过程中对某一区域、某一时期的不同结论等。虽然在学术上提倡“百家争鸣”,各种带有局限性的争论也会促进认识的不断深入,但是如果各个领域的科学工作者能够有意识的填补专业上的鸿沟,完全可以避免大量时间和经历。经常可以见到的派系之争,对整个地学的发展是不利的。所以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