析读宋代茶文化与宋徽宗赵佶:大观茶论

析读宋代茶文化与宋徽宗赵佶:大观茶论

ID:9860473

大小:50.50 KB

页数:17页

时间:2018-05-12

析读宋代茶文化与宋徽宗赵佶:大观茶论_第1页
析读宋代茶文化与宋徽宗赵佶:大观茶论_第2页
析读宋代茶文化与宋徽宗赵佶:大观茶论_第3页
析读宋代茶文化与宋徽宗赵佶:大观茶论_第4页
析读宋代茶文化与宋徽宗赵佶:大观茶论_第5页
资源描述:

《析读宋代茶文化与宋徽宗赵佶:大观茶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析读宋徽宗赵佶:《大观茶论》 赵 佶(1082-1135):宋朝第八任皇帝徽宗,元符三年登皇位,在位二十五年,靖康二年(1127)为金兵俘虏,经十年折磨,死于五国城(今吉林省境内)。他在书法、音乐、绘画、诗词等方面都有很高造诣,自称“善百艺”。这位皇帝老爷爱茶嗜茶,而且研究茶学,曾以北苑为研究对象,写出《大观茶论》,对茶文化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并在这篇茶论中提出“清、和、澹、洁”四字的茶品精神,把饮茶的要谛和意境发展为生活艺术。 《大观茶论》是宋徽宗赵佶皇帝所著,成书于大观元年(1107)。全书2800多字,然内容却十分丰富、涉及面也颇为广泛,分为序论、地

2、产、天时、采择、蒸压、制造、鉴辨、白茶、罗碾、盏、筅、瓶、勺、水、点、香、色、藏焙、品名、外焙等20个名目。 宋徽宗赵佶是中国古代唯一的撰写茶书的皇帝。所著《大观茶论》以宏观论茶,探究茶技茶艺,多处以建州(今福建省建瓯市)的北苑、壑源为研究对象,论述了茶叶产地、采制、品饮等。对制茶的操作和使用器具都讲得十分在行,尤其是“外焙篇”,全篇话语似亲临建安茶园者的解说。 据专家学者分析,北方不产茶,赵佶一生从未南巡,他更没有到过建安茶区去体验生活,怎么可能写出一般茶人都难以写出的茶论呢?有人说可能是根据茶官的详细禀告,借鉴已见的茶学专著,在爱茶和对茶的感性认识的基

3、础上升华成书,也有人认为是一些御用文人或者督制贡茶的宠臣,投其所好,写成此文,经御笔一点,便成了他的著作了。 然而,尽管此篇茶论有拾人牙慧,抄袭或坐享其成之嫌,但作为茶文化专论行世,对发展茶学,倡导茶道,提高茶叶制作技艺都具有一定的意义。特别是品茶指要等,历史性地归纳提出了茶道精神。 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北宋以来,我国茶产业的发达程度和制茶技术的以及御贡茶发展状况,也为我们认识宋代茶道留下了珍贵的文献资料。 《大观茶论》被列为建安茶学重要专著之一,理由有三:茶论序言说:“本朝之兴,岁修建溪之贡,龙团凤饼,名冠天下。壑源之品,亦自此盛。”他仅言及建溪、壑源,未指

4、第二个地方,这是其一;在涉及到采制鉴辨、器具、味、香、色等各个细节里讲的是团茶经验,《太平清话》一书认为:“大观茶论二十篇,皆为碾饼烹点而设,不若葡谷十六汤,韶美之极。”这是其二;第三,在“品茗”一节里讲的竟全是建安各焙园户的茶品。从建安茶学角度看,它对蒸青团茶的产地、采制、烹试、品质、园户都作了确切记载,是难得的研究资料和可靠的依据。在今福建建瓯黄花山一亭榭亭柱上有一副对联,联文曰:“擅瓯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禀。”在建瓯别的一些亭榭也见过相同的联文,不知为何有如此之多的雷同。后来查知,这副联文原来是宋徽宗这位皇帝老爷在《大观茶论》中赞美建安的话语。呜呼!

5、借“天子”之口,望地灵而人杰也。《大观茶论》自问世以来,其影响力和传播力是巨大的,不仅积极促进了建州北苑御茶和中国茶的业的发展,同时极大地推进了中国茶文化的发展,使得宋代成为中国茶文化的重要时期。 【原文】大观茶论[1]                                           [宋]赵 佶序尝谓首地而倒生,所以供人之求者,其类不一。谷粟之于饥,丝枲之于寒[2]庸人孺子皆知,常须而日用,不以岁时之遑遽而可以兴废也。至若茶之为物,擅瓯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禀,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则非庸人孺子可得而知矣;冲淡简洁,韵高致静,则非遑遽之时

6、可得而好尚矣。本朝之兴,岁修建溪之贡[3],龙团凤饼[4],名冠天下,壑源之品,亦自此盛。延及于今,百废俱举,海内晏然,垂拱密勿[5],俱致无为。缙绅之士,韦布之流,沐浴膏泽,熏陶德化,咸以高雅相从事茗饮。故近岁以来,采择之精,制作之工,品第之胜,烹点之妙,莫不咸造其极。且物之兴废,固自有然,亦系乎时之污隆[6]。时或遑遽,人怀劳瘁,则向所谓常须而日用,犹且汲汲营求,惟恐不获,饮茶何暇议哉。世既累洽[7],人恬物熙,则常须而日用者,固久厌饫狼藉。而天下之士,厉志清白,竞为闲暇修索之玩,莫不碎玉锵金[8],啜英咀华[9],较箧笥之精,争鉴裁之妙,虽否士于此时

7、,不以蓄茶为羞,可谓盛世之清尚也。呜呼,至治之世,岂惟人得以尽其材,而草木之灵者,亦得以尽其用矣。偶因暇日,研究精微,所得之妙,人有不自知为利害者,叙本末列于二十篇,号曰《茶论》。尝谓首地而倒生,所以供人之求者,其类不一。谷粟之于饥,丝枲之于寒,虽庸人孺子皆知,常须而日用,不以岁时之遑遽而可以兴废也。至若茶之为物,擅瓯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禀,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则非庸人孺子可得而知矣;冲淡简洁,韵高致静,则非遑遽之时可得而好尚矣。【注释】[1]《大观茶论》是赵佶关于茶的专论,成书于大观元年(1107)。全书共二十篇,对北宋时期建安蒸青团茶的产地、采制、烹试

8、、品质、斗茶风尚等均有详细记述。其中“点茶”一篇,见解精辟,论述深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