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教育与跨专业学习

通识教育与跨专业学习

ID:9876019

大小:168.00 KB

页数:38页

时间:2018-05-13

通识教育与跨专业学习_第1页
通识教育与跨专业学习_第2页
通识教育与跨专业学习_第3页
通识教育与跨专业学习_第4页
通识教育与跨专业学习_第5页
资源描述:

《通识教育与跨专业学习》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通识教育与跨专业学习路德维希·胡贝尔【专题名称】高等教育【专题号】G4【复印期号】2008年01期【原文出处】《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7年4期第92~101页【作者简介】路德维希·胡贝尔(LudwigHuber),男,德国比勒费尔德大学教授。【内容提要】通识教育是一个历史的概念,内容丰富而模糊。本文勾勒了通识教育在德国的历史演变过程,重点对通识教育的内涵进行了区分与分析,指出“关键技能”和“学术工作技能”是通识教育的核心,并重点讨论了培养学生这两种能力的相关条件。【日   期】2007-09-12【关键词】通识教育

2、/关键技术/学术工作技能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468(2007)04-0092-10    导言    关于通识教育,有许多不同的概念,比如通识教育(Studiumgenerale)、基础性教育(Studiumfundamentale)、全面教育(generaleducation)、通识学习(generalstudies)、跨专业学习(interdisciplinarystudies)、跨专业教学(Fachüberschreitendesundfcherübergreif

3、endesLehrenundLernen)、全面能力课程(AllgemeineKompetenzkurse)。这些说法涉及许多彼此联系、相互交叉的概念。在尝试理清这些概念之前,这里想先提出一个根本性的问题。    在校大学生必须或者说应该从他们的专业中学到什么?现代科学从根本上讲是专门化的,教和学原则上以专业来组织,学生们选择的课程计划也是依其中的主要专业而定名。这是个世界性的规律,少数几个例外只是愈加证明了这一点。专业同时也是教学工作的支柱。回顾过去十年,“专业”如同防洪堤坝,成功地挡住了汹涌澎湃的改革浪潮(例如基

4、础课程一体化、项目式学习等)。分专业学习这一原则似乎是不可动摇的。    不过,假如我们的大学生仅仅学习本专业以及与本专业密切相关的课程,有没有问题?    一、历史根源    1.中世纪和近代的通识教育    我们主题中的“通识教育”一词,源自13世纪,即欧洲大学的初期。“当第一次向所有‘同乡会’敞开怀抱时”[1],中世纪的大学(Universitt)便有了"Studiumgenerale"①这个名字。在这些大学里,研读神学、法学(后来还有医学)之前,还有一个基础阶段,主要学习哲学、语言和数学等基础性课程,即“七艺

5、”。它的目的在于,给不同教育背景的学生打下相对统一的基础。这种“统一普及教育”的任务在欧洲近代的中学,特别是文理中学中得以延续。在美国,保留在文理学院中的“通识学习”是在校生教育的一部分,某种意义上也实现了同样的功能:以高等中学教育来平衡在内容和水平上都千差万别的预备教育,并在一定程度上以“通识教育”(generaleducation)为准备,逐步将学生分出类别(分专业,即majors)。    2.战后通识教育的衰落    二战以后,“通识教育”这个术语又重新出现在德国高校中。出于德国学者二战中轻易被纳粹蛊惑这一历

6、史教训,以盎格鲁萨克逊文明为代表的英、美两个占领国便努力促使德国大学将“促进人才培养和教育一致”作为任务,并建立了“通识教育”体制——学校不仅仅应把大学生培养成为某个行业的专家,更应把他们教育为合格的、有用的人。[2]在东德,占领国前苏联也采取了类似的做法,不过这里强制推广的是“马列主义基础教育”。这种课程在民主德国解体的同时被废除。而在西德,旧日的“通识教育”也所剩无几了。“通识教育”在短暂的鼎盛之后,从50年代中叶开始便逐步消失。因为其教育理念过于接近资产阶级的人文主义教育,不适应现代科学发展的情势;其内容过于任

7、意,组织上也缺乏约束。对此,大学生运动要求在专业学习之外,增加有关职业实践的批判意识以及针对社会问题的跨学科的内容。    其后二十年间(七十年代、八十年代),德国高校的“通识教育”几乎名存实亡,只是把相关的课程归在“为所有院系开设的课程”这一名目之下。    3.重振“通识教育”的构想和尝试    从90年代开始,有些大学提出恢复“通识教育”的构想并进行了尝试。有两个突出的例子:维滕/赫德克大学的基础性课程(StudiumFundamentale)和布伦瑞克工业大学的综合课程(StudiumIntegrale)。这

8、些尝试的目标是克服盲目的专业,矫正(不可避免的)专业化教育。[3]推动“通识教育”尝试的因素大致有三个方面:    首先是学术体系本身。现代学术体系中,最前沿的研究和知识都基于多个学科的合作、相互的沟通以及相互的混合“杂交”。    其次是社会的发展,提出了许多新问题,不能仅用单一某个学科的知识或方法来解决。    第三是职场需求。现在很多专业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