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第十一届20072008年

辽宁省第十一届20072008年

ID:9927906

大小:44.0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05-15

辽宁省第十一届20072008年_第1页
辽宁省第十一届20072008年_第2页
辽宁省第十一届20072008年_第3页
辽宁省第十一届20072008年_第4页
辽宁省第十一届20072008年_第5页
资源描述:

《辽宁省第十一届20072008年》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辽宁省第十一届(2007—2008年)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申报办法一、申报时间申报受理时间为2009年12月10日—2010年2月10日。二、评奖对象和申报范围凡享有公民权利、户籍在辽宁省的公民,省、市、县(市、区)、乡及其所属机构和人员,驻地在辽宁省的现役军人和军事单位,中央驻辽宁省的工作机构和人员,在辽宁省注册的法人及其下属机构和人员,在规定时限内产生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均可以个人或组织名义申报。参加本届成果奖评审的申报成果为2007年1月1日至2008年12月31日期间公开发表的成果或不宜公开发表的成果。2005年1月1日至2006年12月31日公开发表的成果,由于上届申报期

2、间尚无法充分佐证其社会影响、学界评价和应用成效,或由于客观因素未能参加上届申报的,可在本届申报。申报者需提供相关佐证材料和情况说明。上届(2005年1月1日至2006年12月31日)已参评的未获奖成果,如果在2007年1月1日至本届成果奖申报截止日期前,得到省部级领导批示并被决策采纳,或被国际重要检索、国际检索、国内重要检索,或被全国哲学社会科学权威报刊、核心报刊转载三篇以上,并有充分的佐证材料证明的,经省评奖办审核同意,可申请本届重新参评。申报者需提供相关佐证材料和情况说明。92004年以来,已申报本奖项并已获奖的成果不得再申报本届评审。在职的省级领导同志不参加本奖项评奖。申报成

3、果形式为论文、研究报告、著作等,即在报刊上公开发表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成果、论文成果和公开出版的哲学社会科学专著、编著、译著,古籍整理出版物,哲学社会科学普及读物,哲学社会科学工具书;经省级以上新闻出版管理部门批准并具有准印证的内部资料上发表的有关哲学社会科学方面的课题、论文;不宜公开发表的被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委及省、市领导机关采用的决策咨询报告、调研报告;已完成并经过鉴定确认合格,被列入国家级、省级、地市级哲学社会科学和交叉学科研究课题基金规划项目或委托项目的研究成果。所有申报成果概不退还。凡有抄袭、剽窃他人成果或其他弄虚作假行为的成果,即使在申报时未发现而已参评,一经发现或

4、查明,将取消其参评或获奖资格,一切后果由本人承担。三、申报要求1、成果必须至少满足下列2个条件,并提交相关佐证材料,方可进行申报:(1)申报成果为国家级、省级、地市级以上立项或委托项目结项成果;(2)申报成果获得国家级、省级、地市级以上有关部门、单位奖励或批示肯定;(3)申报成果在国家级、省级、地市级报刊发表、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9(4)申报成果在市级以上报刊有公开述评、转载或引用;(5)不适宜公开发表的成果须有以内部文件、简报、正式报告等形式上报给中央、省、市、大型企业领导机关或单位且被采用。2、申报者以第一作者身份只能申报1项。两人以上合作的成果,由第一作者申报,或与合作者(

5、含共同主编)具名申报,非第一作者申报需经第一作者与主要合作者同意才能申报(附相关证明材料);由多个作者完成的成果,限定每项成果申报人数(含第一作者),即论文不超过3人、著作不超过7人,研究报告不超过9人。3、参评成果时限确认以报刊发表时间或版权页出版时间为准。著作类成果以第一版时间为准。未参加过评奖的著作若再版时间在评奖时限内,可以参评;4、以外文形式发表的申报成果,论文需同时提交中文译文,著作需同时提交不少于3000字的中文摘要,翻译论著需同时提交外文原件及有关译著原版的评价;5、申报成果需要填写和提交统一印制的《申报成果说明书》,介绍成果主要观点、创新和应用情况。论文不超过30

6、0字,研究报告、著作不超过500字;6、论文集按单篇论文形式,以单篇申报,不得以论文集主编、副主编名义参评;多人共同完成的系列丛书,以体现申报者主要成果的单册申报;不评个人出版的文集;7、申报成果是著作的,需提交《出版合同》和CIP下载证明。同一作者同一书名的多卷本著作须同时申报,不受理单册申报,以最后一本出版时限为准;98、只有一位作者的成果,作者去世,可由其继承人代理申报;9、与省外人员合作的成果,著作由我省作者担任第一主编或多卷本中能明显分出某卷某册为我省作者撰写的可参评,研究报告由我省作者担任第一负责人的可参评;论文第一作者是我省人员的可参评;10、有下列情形之一者,不能申

7、报参评:(1)现任副省级以上(含副省级)领导干部的成果;(2)公文、法律、法规等法定文件或工作报告等;(3)带有秘密、机密、绝密字样且尚未解密的研究成果;(4)已获往届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的成果,其新版本不再参评;往届已申报但未获奖的成果不再参评。同一成果不得在不同单位重复申报。四、申报方式和程序每项申报成果需填写《辽宁省第十一届(2007—2008年)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申报表》2份、《申报成果说明书》2份,提交成果原件1份、匿名复印件1份、佐证材料2份。其中,论文、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