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二 密度的测量

实验二 密度的测量

ID:9965340

大小:69.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5-17

实验二  密度的测量_第1页
实验二  密度的测量_第2页
实验二  密度的测量_第3页
实验二  密度的测量_第4页
资源描述:

《实验二 密度的测量》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实验二密度的测量【密度】若一个物体的质量为m,体积为V,则其密度为(4-1)可见,通过测定m和V可求出,m可用物理天平称量,而物体体积则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测量方法。对于形状不规则的物体,或小粒状固体,液体可用下述两种方法测量其体积,从而计算出它的密度。【方案设计】图-11、用液体静力“称量法”测量固体的密度(1)能沉于水中的固体密度的测定所谓液体静力“称量法”,即先用天平称被测物体在空气中质量m1,然后将物体浸入水中,称出其在水中的质量m2,如图1所示,则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为F=(m1-m2)g(4-2)根据阿基米德原理,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所排开液体的重

2、量。因此,可以推出(4-3)图2其中为液体的密度(本实验中采用的液体为水);V是排开液体的体积亦即物体的体积。联立(4-2)和(4-3)式可以得(4-4)由此得(4-5)(2)浮于液体中固体的密度测定图3待测物体的密度比液体小时,可采用加“助沉物”的办法,如图2所示,“助沉物”在液体中而待测物在空气中,称量时砝码质量为m1。待测物体和“助沉物”都浸入液体中称量时如图3所示,砝码质量为m2,因此物体所受浮力为(m1-m2)g。若物体在空气中称量时的砝码质量为m,物体密度为4(4-6)2、比重瓶法(1)液体密度的测量对液体密度的测定可用流体静力“称量法”,也可用“比重瓶法”。在一定温度的条

3、件下,比重瓶的容积是一定的。如将液体注入比重瓶中,将毛玻璃塞由上而下自由塞上,多余的液体将从毛玻璃塞的中心毛细管中溢出,瓶中液体的体积将保持一定。比重瓶的体积可通过注入蒸馏水,由天平称其质量算出,称量得空比重瓶的质量为m1,充满蒸馏水时的质量为m2,则m2=m1+ρV,因此,可以推出V=(m2-m1)/ρ   (4-7)如果再将待测密度为ρ’的液体(如酒精)注入比重瓶,再称量得出被测液体和比重瓶的质量为m3,则=(m3-m1)/V。将公式(4-7)代入此公式得   (4-8)(2)粒状固体密度的测定对于不规则的颗粒状固体,不可能用流体静力“称衡法”来逐一称其质量。因此,可采用“比重瓶法

4、”。实验时,比重瓶内盛满蒸馏水,用天平称出瓶和水的质量m1,称出粒状固体的质量为m2,称出在装满水的瓶内投入粒状固体后的总质量为m3,则被测粒状固体将排出比重瓶内水的质量是m=m1+m2-m3,而排出水的体积就是质量为m2的粒状固体的体积,所以待测粒状固体的密度为   (4-9)当然,所测粒状固体不能溶于水,其大小应保证能投入比重瓶内。【实验仪器】天平,待测物体,线绳,烧杯,水,比重瓶。【实验目的】1、熟练掌握物理天平的调整和使用方法。2、掌握测定固体和液体密度的两种方法。【实验内容与步骤】1、调试物理天平:调节水平;调节零点;练习使用方法。2、用流体静力“称量法”测物体的密度。4(1

5、)测金属块的密度1)用细线拴住金属块,置于天平的左面挂钩上测出其在空气中的质量m1;2)将金属块浸没在水中,称其质量m2;3)记录实验室内水的温度。(2)测塑料块的密度1)测量塑料块在空气中的质量m;2)用细线在塑料块的下面悬挂一个“助沉物”,测量塑料块在空气中而“助沉物”在液体中的质量m1;3)将塑料块和“助沉物”一起浸入水中,测量质量m2。3、采用比重瓶测定物体的密度(1)测定物体的密度1)采用天平称量比重瓶没有装入东西时的质量m1;2)采用吸管将蒸馏水充满比重瓶,称其质量m2;3)倒出比重瓶中的蒸馏水、烘干,然后再将被测液体注入比重瓶,称量比重瓶和液体的质量m3。(2)测定粒状固

6、体物质的密度1)将纯水注满比重瓶后盖上塞子,擦去溢出的水,再用天平称出瓶和水的总质量m1;2)采用天平称量固体颗粒铅的质量m2;3)将颗粒铅投入比重瓶内,擦去溢出的水,称出瓶、水和颗粒铅的总质量m3。【实验数据记录】1、用流体静力“称量法”测物体密度表1:铜片的长宽高单位(cm)金属块铜片1234长宽高表2:铜块的质量单位(g)1234空气中水中酒精中水的温度:,酒精的温度:42、塑料块密度的测量(选作)自拟表格记录测量塑料块的有关数据。并计算其密度和误差,将结果用标准式表示。3、采用比重瓶测量酒精和颗粒铅的密度(选作)自拟表格记录测量酒精和颗粒铅的有关数据,并计算其密度和误差,将结果

7、用标准式表示。【思考题】1、怎样消除天平两臂不等而造成的系统误差?2、分析造成本实验误差的主要原因有哪些?4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