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应用

浅论: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应用

ID:9967341

大小:59.8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5-17

浅论: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应用_第1页
浅论: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应用_第2页
浅论: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应用_第3页
浅论: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应用_第4页
资源描述:

《浅论: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应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应用长沙县高桥中学傅兴亮饶勇在欧氏平面几何体系中,几何公理:“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应用非常广泛。从该公理出发,能证明出耳熟能详的、应用十分广泛的三角形三边边长关系定理“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小于第三边”,同时该公理在几何求极值或者最大、最小值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意在对该公理在初中数学中的应用和地位进行阐述和探讨。一、从数学角度认识该公理:公理“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在数学中是不用证明的,因为这是人们从大量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正确”的经验,而且本公理看上去十分“完美、正确”,而且“就算

2、是啊猫啊狗都是明白这个公理的”,但是公理本身是不太好证明。二、从物理学角度认识该公理:物理学中费马原理(Fermat'sprinciple):最小光程原理。光波在两点之间传递时,自动选取费时最少的路径。费马原理是几何光学中的一条重要原理,由此原理可证明光在均匀介质中传播时遵从的直线传播定律、反射和折射定律,以及傍轴条件下透镜的等光程性等。根据费马原理:光在同一种物质中沿直线传播,而光在同一种物质中的传播速度是定值,而这样传播所化的时间最小,这就解释了,为什么两点之间线段是最短的。三、该公理可以加强平面几何知识的严谨性:第4页共4

3、页在初中平面几何教学中,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往往把平面几何学中的定理当作公理,从而跳过定理的证明过程,而让学生直接接受一些事实,这就导致了数学知识体系的逻辑性和严谨性遭到严重破坏,同时也失去了训练学生逻辑思维的题材。教师在教学中,也乐于这样去做,好像这样做,学生和老师都“轻松、愉快”了。最典型的例子是:“垂线段最短”这个命题。很多老师会把这个命题当公理,学生也乐于接受。这样的做法,其实是缺乏思考,丧失了训练学生思维的好机会。其实这个命题的证明是十分容易的,证明如下:已知:点P是直线AB外一点,PM⊥AB,垂直为M,点N在直线A

4、B上,连接PN。求证:PM≤PN证明:延长PM到C,连接NC,利用对称性或者全等三角形知识,容易证明出:PN=CN,由于PC是直线段,而PNC是折线段或者直线段,由公理“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就得出:PC≤PN+CN,即2PM≤2PN,所以:PM≤PN。原命题获证。有趣的是:这个命题的证明过程中,也顺带证明了命题“直角三角形中斜边最长”一、该公理在欧氏几何中求极值的应用:(一)平面几何中的应用举例(解法略):1.已知,A,B在直线L的两侧,在L上求一点,使得PA+PB最小。(如图所示)(物理学角度:“光沿直线传播”)2:已知,A,

5、B在直线L的同一侧,在L上求一点,使得PA+PB最小。(如图所示)(物理学角度:“光的反射”或者“平面镜成像”)第4页共4页3:A是锐角MON内部任意一点,在∠MON的两边OM,ON上各取一点B,C,组成三角形,使三角形周长最小。(如图所示)(物理学角度:“光的反射”或者“双平面镜成像”)4:在直角坐标系中,有四个点A(-8,3)、B(-4,5)、C(0,n)、D(m,o),当四边形ABCD的周长最短时,求m/n的值。(物理学角度:“光的反射”或者“双平面镜成像”)CABDA(二)该公理在立体几何求极值的应用举例(解法略):1.

6、已知:如图,一圆锥底PAB底面半径为2,母线长PB为6,D为PB的中点,一只蚂蚁从点A出发,沿圆锥的侧面爬行到D点,则蚂蚁爬想的最短路程为多少?2.已知:如图,圆柱ADBC的底面半径为6cm,高为10cm,蚂蚁从A点爬到B点的最短路程是多少厘米(结果保留小数点后1位)?第4页共4页(二)利用该公理“构造图形”求某些特定形式代数式的极值(解法略):1.已知,实数m、n,且m+n=2,求代数式:的最小值。2.已知,实数x,求代数式:的最小值。综上所述,公理“两点之间线段最短”不但应用广泛,同时也体现了数学知识和物理知识之间的联系,在

7、教学中如果善用该公理,不但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公理化体系,而且也会加强不同学科知识之间的融会贯通,让学生从更深层次理解知识和掌握知识,为学生将来的学习或者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参考文献:“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在立体图形中的应用丁万永邹平县孙镇中学”百度百科“费马原理”海南出版社湖南名校初升高入学试题陈天辉编著2012年7月第一版2013年5月28日第4页共4页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