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科3microsoft word 文档

内科3microsoft word 文档

ID:9992043

大小:98.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05-20

内科3microsoft word 文档_第1页
内科3microsoft word 文档_第2页
内科3microsoft word 文档_第3页
内科3microsoft word 文档_第4页
内科3microsoft word 文档_第5页
资源描述:

《内科3microsoft word 文档》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食管的全长有3处狭窄:第1处狭窄位于食管的起始处,距中切牙约15cm;第2处狭窄位于食管与左主支气管交叉处,相当于胸骨角水平,距中切牙约25cm;第3处狭窄位于食管穿经膈处,相当于第10胸椎水平,距中切牙约40cm。这些狭窄是异物易停留的地方,也是食管癌的好发部位。 胰位于胃的后方,在第1、2腰椎水平横贴于腹后壁,分头、体、尾三部分十二指肠上接胃的幽门,下续空肠,长约25cm。分为上部、降部、水平部和升部4部分胃食管反流病:与食管抗反流功能下降和反流物对食管粘膜攻击作用增强有关(一)食管下括约肌压力改变1.食管下括约肌压力降低:食管末端环行肌束,长3~4c

2、m,静息时压力为l0~30mmHg,2.异常的下食管括约肌一过性松弛(TLESR):TLESR是引起胃食管反流的主要原因。(二)食管酸廓清能力下降:(三)食管粘膜防御削弱:(四)胃排空延迟:真题:胃食管反流病的主要发病机制不包括:夜间胃酸分泌过多临表:主要症状有剑突后烧灼感、反酸和胸痛等。本病易迁延不愈或反复发作。(一)剑突后烧灼感和反酸:是胃食管反流病最常见症状。(二)胸骨后疼痛:剧烈刺痛,可放射到后背、胸部、肩部、颈部、耳后,此时酷似心绞痛(三)吞咽困难:可能是由于食管痉挛或功能紊乱所致,症状呈间歇;部分患者吞咽困难是由食管狭窄引起,此时吞咽困难可呈持

3、续性进行性加重。(四)其他:咽部不适,异物感、棉团感和堵塞感,与酸反流引起食管上段肌压力升高有关检查:(一)内镜检查是诊断反流性食管炎最准确的方法。见有反流性食管炎可确立胃食管反流病诊断,但无反流性食管炎不能排除胃食管反流病。(二)24小时食管pH监测:特别适用于内镜下无异常改变的胃食管反流病的诊断。通常把pH<4时定为酸反流指标(正常食管内pH为5.5~7.0)(三)食管测压LES压<6mmHg易导致反流(LES静息压为l0~30mmHg)。(四)食管吞钡X线检查:目的主要是排除食管癌等其他食管疾病。(五)食管滴酸试验在滴酸过程中,出现胸骨后疼痛或烧灼感

4、的患者为阳性,且多于滴酸的最初15分钟内出现,表明有活动性食管炎存在。治疗:目的是控制症状、治愈食管炎、减少复发和防止并发症(一)一般治疗:床头端的床脚抬高15~20cm睡前不宜进食;进餐后亦不宜立即卧床应避免进食使食管下括约肌(LES)压降低的食物(高脂肪、巧克力、咖啡、浓茶)应戒烟及禁酒(二)药物治疗:疗程8-12周1.H2受体拮抗剂:替丁类-------适用于轻、中症患者。2.促胃肠动力药:作用是增加LES压力、改善食管蠕动功能、促进胃排空,适用于轻、中3.质子泵抑制剂:降低胃内酸度最有效药--拉唑类,特别适用症状重、有严重食管炎患者(三)抗反流手术

5、治疗:目的是阻止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指征为:①严格内科治疗无效;②虽经内科治疗有效,但患者不能耐受长期服药;  ③经扩张治疗后仍反复发作的食管狭窄,特别是年轻人;  ④确诊由反流引起的严重呼吸道疾病,此为手术治疗的绝对指征。急性胃炎分层:从内到外:粘膜层、粘膜下层、肌层、浆膜层。粘膜层:上皮、固有膜、粘膜肌层。机制是有害因素直接或间接削弱胃粘膜防御机制某些成分,即损伤与防御因子平衡遭破坏。①应激源,如严重脏器疾病、大手术、大面积烧伤、休克或颅内病变引起的应激性急性胃炎,应激的生理性代偿功能不足以维持胃粘膜微循环正常运行,造成粘膜的相对缺氧、粘液分泌减少、局

6、部前列腺素合成不足,导致粘膜屏障破坏和氢离子反弥散,粘膜pH下降,进一步损伤血管和粘膜,引起糜烂和出血;(严重者,可形成消化性溃疡)②阿司匹林、吲哚美辛等非甾体抗炎药引起的药物性急性胃炎,机制可能是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降低胃粘膜的抗损伤作用;③乙醇等引起的急性胃炎系由于其亲脂性和溶脂性能,破坏粘膜屏障,引起上皮细胞破坏,粘膜内出血和水肿;④十二指肠液反流所致急性胃炎是由于胆汁和胰液中的胆盐、磷脂酶A和其他胰酶破坏胃粘膜,产生多发性糜烂。临表:上腹痛、恶心、食欲不振是急性胃炎的常见症状,用解痉药物可缓解腹痛症状。诊断;急诊胃镜检查有助确诊,应在出血后24-4

7、8h内进行;表现胃粘膜充血、水肿和糜烂腐蚀性胃炎急性期,禁忌行胃镜检查,---小心穿孔静止期可见瘢痕形成和胃变形慢性胃炎:病因:明确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为慢性胃炎的最主要的病因,Hp是一端有鞭毛的螺旋状菌,其感染力极强,国内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其感染率随年龄之增长而增长,50岁以上的人群,可高达50%~60%。并使胃上皮细胞微绒毛脱落,细胞骨架破坏。细菌产生多种酶及代谢产物(尿素酶及氨)既保持细菌周围中性环境又损伤上皮细胞膜。细菌分泌毒素渗透入粘膜致中性粒细胞浸润。炎症逐由浅变深、变重形成慢性萎缩性胃炎。细菌聚居不均匀,故病变可呈片状分布。幽门腺粘膜表面的

8、环境最适于细菌的定居慢性胃炎是从浅表、逐渐向深扩展至腺区,继之腺体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