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在中国远古仪式之初的地位及其演进

舞在中国远古仪式之初的地位及其演进

ID:9998315

大小:121.25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5-20

舞在中国远古仪式之初的地位及其演进_第1页
舞在中国远古仪式之初的地位及其演进_第2页
舞在中国远古仪式之初的地位及其演进_第3页
舞在中国远古仪式之初的地位及其演进_第4页
舞在中国远古仪式之初的地位及其演进_第5页
资源描述:

《舞在中国远古仪式之初的地位及其演进》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舞在中国远古仪式之初的地位及其演进                     张法【内容简介】在中国远古诗乐舞合一的仪式中,舞具有核心地位:“舞为乐主”,体现为巫王亲舞和动物舞容,这在远古岩画、甲骨卜辞和先秦文献中体现出来。舞的核心地位在古文字中体现为舞-巫-無的一体。舞的高位在以蛙(娲)舞为典型的远古萬舞中有典型体现。舜的韶舞开始了舞的转折,夏禹夏启时代舞开始了三个方向分离,舞的仪式中的地位开始变化,最后演进为远古晚期的“乐主于舞”。这在《吕氏春秋·古乐》和《周礼》与舞相关的文献中体现出来。【关键词】远古仪式,舞-巫-無,舞为乐主,舞的移位,乐主于舞。 

2、                         一舞在远古仪式之初的核心地位中国远古观念在礼(原始仪式)中得到定型,最初之礼与乐内在地连在一起,这种礼乐合一的时代被春秋时代学人描述为:“无礼不乐”(《左传文公七年》)。荀子的《礼论》《乐论》和《礼记·乐记》都指出,“礼者,别也”,“乐者,和也”。远古之初,人们通过礼乐合一型仪式之礼的一面,让族群外的世界有了区别:这是天,这是日、月、星,这是地,这是山、水、动、植,让族群内的众人有了区别,这是男、女、父、母、子、女、首领、族人。同时又通过礼乐合一型仪式之乐的一面,使族群外的世界中的不同事物在一种规律中进行

3、和谐运转,使族群内不同性别等级的人物在和谐的秩序中生活。远古之人通过创造仪式而形成自己的特点,在中国远古的礼乐合一型仪式中,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和的思想产生了出来。远古礼乐合一型仪式中的乐,是诗、乐、舞的合一:乐必有诗舞,舞必有乐诗,诗必有舞乐。但乐的三因素在仪式中的组合性质和各自的地位,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又是有所不同的,在最初阶段,舞成为仪式的核心,随后,音乐走向完善而得到强调,最后是诗成为仪式的主导而意味着理性时代的到来,其标志是《诗经》从舞乐中脱离出来,成为语言艺术。因此,远古之礼在历史的演进中,呈现出舞-乐-诗先后为主的逻辑。礼乐合一之乐,在其初,舞

4、是乐的核心。这时涌出了“和”的思想,形成了中国之礼同时也是中国之舞的特色,这就是舞在仪式中如何达到天地人的和谐。舞,《说文》曰:“乐也”,讲的时远古之时的舞,在乐的范围内。舞在乐中的功能,从整个远古仪式之乐而言,舞是乐最明显的外在表现。如蔡邕《月令》所讲的“舞为乐容”。在远古仪式的最初阶段,舞作为礼的外在体现之“容”却在乐中占有核心地位,呈现为孔颖达疏《左传隐公五年》讲的“舞为乐主”,这四个字对于理解中国远古之乐的本质非常重要。但舞在仪式之初的核心地位,随着仪式的历史演进,仪式中与舞同在的其他因素的地位上移,而日益模糊,目前与远古仪式之舞相关资料,可以确

5、定舞在远古仪式中的结构位置,却难于确定其主次定位。现在可以看到的三类主要资料:一是考古学中呈现远古图像中的舞像,二,甲骨文金文中呈现了与舞关相的词句,三是先秦文献中对于远古之舞的论述。在第一类资料中,主要是岩画中的舞像,呈现了一个非常丰富的古舞世界。中国岩画,可如王良范、罗晓明《中国岩画·贵州》(2010)中所讲,简要地分为南方和北方两个地区,又可如盖山林《中国岩画学》(1995)所说,分为四区:东北农业区,北方草原区,西南山地区,东南海滨区。而舞蹈图像最为精彩的是西北和西南。由于岩画主要存留在华夏边缘地区,其远古时代的舞像(最早甘肃宁夏内蒙的石器时代的

6、岩画出现在3万年前至4千年前,以上三地和新疆的狩猎时代的岩画出现于6千年前至4千年前,以上地区原始牧业萌芽期的岩画出现于4千年前至3千年前,北方地区的畜牧业的岩画出现在3千年前至公元初几个世纪)和虽然年代略晚但文化仍在原始时代(云南沧源岩画出现在3千年前到公元初,广西左江岩画出现在战国到汉代[1]),因此可以直观反映出远古之舞的形象原貌,如阴山岩画的一人独舞(图1),人鸟共舞(图2),以及人形人和鸟形人的联臂舞(图3),嘉峪关黑山岩画的六人头戴饰物身着宽衣的六人舞(图4),新疆呼图壁县岩画中的众人双手做万字形舞(图5),广西左江岩画巨大场面的人作亚形的与

7、兽群舞(图6),云南沧源岩画的五人圆舞(图7)和大人持钺与众人及兽的圆舞(图8),以及头戴长羽手持干戚作舞(图9、10、11)……但这些给人巨大震撼的舞像,只有当联系到“舞为乐主”这一思想,才会有更为深刻的理解。远古岩画为探索远古之舞提供了一个参照背景。这参照对于思考舞在仪式之初的位置和在后来是怎样移位的,有重要的作用。[1]参盖山林《中国岩画学》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5,第220-232页在第二类材料中,特别是殷商卜辞与舞乐的相关材料主,显示了舞乐在当时的具体状况,如当时具体管理舞的职官,有:老、、万、無等[1],而作为舞的类型,有:九律、羽舞、

8、林舞、围舞、隶舞、篁舞、镛舞等。更为重要的是,在一些重大祭祀上,由商王亲自起舞: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