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语文人”的教育断想.pdf

培养“语文人”的教育断想.pdf

ID:59587472

大小:98.95 KB

页数:7页

时间:2020-11-13

培养“语文人”的教育断想.pdf_第1页
培养“语文人”的教育断想.pdf_第2页
培养“语文人”的教育断想.pdf_第3页
培养“语文人”的教育断想.pdf_第4页
培养“语文人”的教育断想.pdf_第5页
资源描述:

《培养“语文人”的教育断想.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培养“语文人”的教育断想严清一非常欣赏周国平先生这样一段话:“我相信,人生问题和教育问题是相通的,做人和教人根本上是一致的。人生中最值得追求的东西,也就是教育上最应该让学生得到的东西。人生的价值,可用两个词来代表,一是幸福,二是优秀。优秀,就是人之为人的精神禀赋发育良好,成为人性意义上的真正的人。幸福,最重要的成分也是精神上的享受,因而是以优秀为前提的。由此可见,二者皆取决于人性的健康生长和全面发展,而教育的使命即在于此。”①“成为人性意义上的真正的人”,这是教育的期待、愿景和使命。除了自然的、原本动物性的那些规定性经过“自然人化”而成为人的规定性外

2、,人性中当然还积淀着人类社会文化的方方面面,而我们所教的“语文”,当是这“方方面面”中的一部分,而且是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同时也非常欣赏刘子美先生的一段话。刘子美先生已经故去了,生前他是江苏省南通师范学校的美术教师,是当地颇有名气的一位画家,他却不是用“家”的尺度来作为学生的学成衡定的。他对学生说:“我不指望,同时也无必要把你们个个都培养成艺术家,但我期待,同时也相信能把你们个个培养成艺术人。”艺术家是专门从事艺术创造的专门家,这样的人并不是多数,而艺术人则可以是大多数。所谓艺术人,就是通过环境和教育的影响,让人类艺术文化积淀到内心,用艺术的眼光和态度

3、来观照世界和人生,摆脱功利欲求,追寻审美境界,在“主体生产对象”,“对象生产主体”②的双向建构中,“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③。“成为人性意义上的真正的人”。刘子美先生的企盼就在这里,他是这样来厘定自己的教学的、也是教育的目标。于是,作为曾经的语文教师,我就不得不追问自己——我们教着语文,是怀有怎样的教学的、也是教育的企盼呢?我们培养的终极目标,是语文家呢?还是语文人呢?联系上述周国平先生和刘子美先生的话,应该毫不犹豫地回答:当然是培养“语文人”。这里说的“语文人”一是区别于“语文家”而言的,就是说我们教语文,不是指望把孩子都培养成语文的专门家,比如语言

4、学家、作家、诗人等等,而是能正确、熟练地进行言语和文字的表达,具有对语言文字的喜爱和敏感,通过语言文字享用它所承载的文化,形成个人的言说特征,并把阅读、言说、写作、思维作为自己的一种生活习惯,甚至一种存在方式的人,是能用“语文”来确证自己“人的本质力量”的人,把“语文”融入自己血液里的人。“语文人”还有一层意思,是就“人性意义”而言的,这里说的“语文人”,是指组成人性的社会文化因子中,有“语文”这个要素。学校里的各科教学,应该都是教育。即不是简单地用“主知主义”来传授已被异化成纯粹的“知识”,甚至“知识碎片”的各门学科,而是用学科文化来营养并孕就儿童

5、的人性特质。(常听到教“知识点”的说法,而现实的教学情境中,这里的所谓“知识点”,不过是对应那考卷中的“得分点”)各门学科,其实就是人类文化的各个分支的符号体系,它们是以符号的形态来表征人类生产与生活实践活动的经验,凝结了人类对自然、社会和人自身的、经由了亿万年的种种认识,这些认识以及实践的表征,又继续滋养着人类,这种滋养又帮助人类进一步地扩大着认识和实践,这就是马克思所说的“对象生产主体”、“主体生产对象”,在这样双向建构的“生产”中,人更加向着“人”的本质即“人性意义”逼近,这其中教育当居功至伟。语文人的培养应是语文教师的最有价值的愿景期待,也是

6、语文教师最光荣的使命。当然,以上所说的是对“语文人”这一培育目标的理想描述,事实上,我们总是只能无限接近目标,而很难完全地达成目标。但这有什么要紧呢?对愿景的追寻,就像一场旅行,“不必在乎目的地,在乎的是沿途的风景以及看风景的心情。”当下,在应试教育异化了语文教学的情况下,我们当真拥有培养语文人的期待和目标导引下的“沿途风景”以及一份守望语文家园的“心情”吗?二语文教师既然肩负着培养“语文人”的教育使命,首先要弄清楚既作为社会文化,又作为人性因子的“语文”究竟是什么。语文是什么?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说语文是语言文字,有说语文是语言文章,有说语文是语

7、言文学,有说语文是语言文化,有说语文属工具,有说语文属人文,有说语文是符号,有说语文是生活⋯⋯没有人说得一点不对,没有人说得完全正确。似乎每个人永远只能看到部分,永远无法穷尽真理。但是,总有最接近本质的说法。而要接近本质恐怕只能从语源学和发生学的意义来追溯。古代人类通过劳动实践,把自己从自然界超拔出来,其主体性表现为自增性和反身性。一方面,人类不断地把实践变成营养,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获得发展;另一方面,在把一切客观事物当作对象来观照的同时,也能把自己当作对象“直观自身”。人类在生产着物质财富的同时,也生产着精神的财富,即把所有的实践除了物质性的留存外

8、,还要在观念上将其留存。以观照到自己的实践成果,为进一步的实践留存经验。物质形态的财富终会湮灭,“君子之泽,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