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性、现代化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

现代性、现代化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

ID:11136866

大小:38.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7-10

现代性、现代化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_第1页
现代性、现代化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_第2页
现代性、现代化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_第3页
现代性、现代化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_第4页
现代性、现代化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_第5页
资源描述:

《现代性、现代化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现代性、现代化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一、现代性的起源与分类按照一般的说法,现代性发源于16世纪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到18、19世纪之交初步形成,是一个摆脱迷信、愚昧和专制的过程,也是一个追求理性、科学和自由的过程。[1]但其实,现代性的来源要复杂得多。姚斯认为它于十世纪末期首次被使用,它用于指称古罗马帝国向基督教世界过渡的时期,目的在于把古代与现代区别。卡林内斯库在《现代性的五种面具》中,认为现代性观念起源于基督教的末世教义的世界观。历史学家汤则把人类历史划分为四个阶段:黑暗时代(675-1075),中世纪(1075-1475),现代时代

2、(1475-1875),后现代时期(1875-至今)。他划分的“现代时期”是指文艺复兴和启蒙时代。而他所认为的后现代时期,即是指1875年以来,理性主义和启蒙精神崩溃为特征的“动乱年代”。现在一般意义上把现代性视为与资本主义同源的东西,但即便如此,资本主义的起源依旧是一个含糊的时间段而决非明晰的时间点。现代性无疑是一个意识形态范畴的概念,内涵比较庞杂。因此,如果要进行详细的辨析最好先对其进行分类。韦伯从宗教和形而上角度分离现代性,从而得到科学、道德和艺术三个方面。加拿大学者CharlesTaylor的文章《两种现代性》中,他综合了一般国外

3、学者对于现代性的理解,提出了现代性的两种模式,其一就是从韦伯的思路发展出来“科技的传统”,出发点在于所谓现代性的发展是一种不可避免的现象,从西方的启蒙主义以后,理性的发展,工具的理性,工业革命到科技发展,甚至民族国家的建立、市场经济的发展,加上资本主义,这一系列的潮流是不可避免的。韦伯当时创出了一个名词,叫“合理化”。这个传统后常为一般的社会学家所用。在科学现代性方面,现代性标志着资本主义新的世界体系趋于形成,世俗化的社会开始建构,世界性的市场、商品和劳动力在世界范围的流动;民族国家的建立,与之相应的现代行政组织和法律体系……。而在道德现

4、代性方面,倾向于反思、自由、理性、进步等特点,集中体现为19世纪末期发展起来的启蒙主义精神。以启蒙主义理性原则建立起来的对社会历史和人自身的反思性认知体系开始建立,教育体系以及大规模的知识创造和传播,各种学科和思想流派的持续产生,这些思想文化不断推动社会向着既定的理想目标发展。在人文学科的思想家看来,现代性更主要体现在精神文化变迁方面,集中体现于现代性话语实践。现代性话语实践背后是历史理性信仰(相信历史是一种有本质的、有目的的、被决定的时间序列)和语言理性信仰(语言能客观地再现这一历史),其表现形态是意识形态的历史大叙事。二、中国现代文学

5、中的现代性如同泰勒指出的,任何一种西方现代性理论都不可能覆盖中国的现代性,它与中国文化的相遇必然会带来碰撞融合与嬗变。在中国,现代性这个新概念产生于晚清国门打开之后。李欧梵认为“中国的现代性是从20世纪初开始的,是一种知识性的理论附加于其影响之下产生的对于民族国家的想象。”[2]梁启超是用日记把自己的思想风貌和时间观念联系起来的第一人,他在《汗漫录》中特别提到了19世纪,这完全是一个西方的观念。中历没有“世纪”,中国人只讲十年百年,但在西方“世纪”是非常重要的。梁启超的另一个非常重要的贡献就是提出了“新民说”,使国人关注民族国家的概念。可

6、以说,晚清时期中国知识分子同时在缔造两样东西:公共领域和民族国家。在文学领域,现代性区分开了现代文学与古典文学。总体而言,现代文学在观念上,表现为从封建礼教伦常的维护,到人性的解放和个人的发展。在价值取向上,表现出反叛传统呼唤启蒙的“现代性”特征。在审美形式上,从语言的现代化起步(三界革命,五四白话文运动;现代小说技法的使用)。在文学内容上,关注民族国家身份的重建确认、人道主义和人性关注、国民性的批判和反思、对民主和科学的尊崇和关注,等等。20世纪中国现代性文学理论生成同样深受西方文学理论的影响,那就是关于文学自主论和文学工具论之间的争论

7、。在现代中国语境里,文学工具论和文学自主论又进一步被具化为两大话语样式:革命工具主义和审美自主主义,前者依存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元话语,后者寄生于人道主义意识形态元话语,其共同的学理基础是对历史理性和语言理性的形而上信仰。现代性话语本有的独断性和排他性必然导致相互间的拒斥与冲突,这种冲突恰恰是20世纪中国现代性文学理论生成消长的内在动力,也是理解不同类型之现代性文学理论的根据。但是,进入新时期以来,革命和阶级斗争的主题已经随时代一去不复返,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语境之下,文学领域重提“现代性”,有何意义?有的学者已经敏锐地指出了,‘现代性’永

8、远是在向人类提问:我们‘现在’应该怎样才能做得更好呢?在此意义上,‘现代性’具有‘解构’和‘重建’的双重取向。”[3]但个人认为,现代性的根本特质是恒定的,被内在规定的,并不能无限开放。三、现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