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教案

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教案

ID:10108199

大小:44.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5-25

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教案_第1页
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教案_第2页
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教案_第3页
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教案_第4页
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教案_第5页
资源描述:

《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教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教案短文两篇教学目的1.学习古人高洁的品格和情操。2.掌握一些文言词语。3.理解短文的主要内容。教学重点:(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2)疏通文言语句,分析文章内容。教学难点:(1)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教学时间:二课时。第一课时陋室铭刘禹锡一、导入1、以有关刘禹锡的故事导入。故事如下:刘禹锡因革新,得罪了当朝权贵宠臣,被贬为安徽省和州通判。按当时的规定,他应住衙门里三间三厦的屋子;可是和州的策知县是个趋炎附势的小人,他见刘禹锡被贬而来,便多方刁难他,给他小鞋穿。策知县先叫刘禹锡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不埋怨,反而高兴的撰

2、写了一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争思辩”。他的这一举动气坏了策知县,他又令衙门的书丞将刘禹锡的房子由城南门调至城北门,住房由三间缩小到一间半,而这一间半位于得胜河边,附近有一排排的杨柳。刘禹锡见了此景,又作了一联:“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他仍在此处读书作文。策知县气得肺都要炸了,又和书丞商量,为刘禹锡在城中寻了一间只能容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仅半年,连搬三次家。刘禹锡想此狗官欺人太甚了,便愤然提笔写下《陋室铭》并请人刻于石上,立在门前,气得策知县一筹莫展,哑口无言。转眼千年已过,策知县早已化作一抔黄土,而刘禹锡的《陋室铭》却代代相传,流芳百世,成为一篇脍炙人口的不朽之作

3、。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刘禹锡的《陋室铭》。2.作家作品简介本文选自《全唐文》。作者刘禹锡(772—842),唐代诗人,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曾中进士,宫接监察御史。他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官降职多次。他与柳宗元交情深厚。有《刘宾客集》。这篇《陋室铭》是他贬为和州刺史时在任上写的。3.关于“铭”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二、检查预习。三、正课1.朗读课文。可采取多种方法朗读,如老师范读、听课文录音,学生个别读、集体凌等。2.请学生逐句翻译课文。掌握重点词语。有仙则名:著名。有龙则

4、灵:灵异:斯是陋室:这。惟吾德馨:惟:只是,德馨:品德高尚。苔痕上阶绿:长到。草色入带青:映入。谈笑有鸿儒:博学的人。往来无白丁: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无丝竹之乱耳:指琴瑟、策管等乐器,这里借代奏乐的声音。无案牍之劳形:案牍:官府的公文。劳形:使身体劳累。何随之有:是有何陋的倒装句,有什么简陋的呢?3.提问:“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运用什么修辞手法?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明确:运用比喻、对偶起兴,以虚衬实,以山水引出陋室。4.提问:“斯是陋堂,惟吾德馨。”作者“德馨”表现在何处?怎样表现的?(用文中的话回答)这两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苔------劳形)此句的深刻含义是什么?分

5、析:德在何处:中国文人中“君子”所秉持的道德修养和人格精神。馨在哪里:不慕荣利、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运用比兴手法。“陋室”二字扣题。“德馨”二字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核心。用“惟”字加强语气。这两句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就忘却了室陋;另一层意思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为陋室增光添采。5.提问:到这里来的人多吗?,从哪里可以看出?(不多。“苔-----青”)“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是还写了什么?分析:写陋室幽雅的恬静的自然环境。6.提问:到陋室来的都是些什么人?(原文回答)作者为什么要写自己的朋友是些什么人呢?分析:“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写自己的朋友

6、是博学之士、高雅之人,以显示自己的“德馨”。因为陋室来往客人之高雅。可知堂中人也是一样的高雅。7.提问:朋友走了之后他干些什么呢?(原文回答)“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几句写什么?分析:调素琴,阅金经。写室中事。可见主人高雅脱俗的情致,怡然自得的神情。这里既有正面的描写,又有反面的描写;既有实写,又有虚写。正面描写的句子是:调素琴,阅金经,这是写实,表现了从容、恬淡的生活。反面描写的句子是: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是虚写,表现了对世俗生活的厌弃。8、可以看出室主人的志趣如何?分析:高雅(景、友、趣)9.提问:作者明明在颂自己的陋室,为什么又写“诸葛庐”、“子云亭”?作者自比“诸葛

7、”、“子云”的目的何在?分析:运用类比,以“庐”、“亭”比“陋室”,以“诸葛”“子云”自比。引古贤之名定证“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想从政治上和文学上都干出一番事业。10、由此可以看出作者是个什么样的人?分析:有远大抱负的人11、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的这种写法叫什么?分析:托物言志小结:作者先运用比兴手法,由“山”“水”引出“陋室”;由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