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课时训练:九两宋与辽、夏、金的关系

高考历史课时训练:九两宋与辽、夏、金的关系

ID:10136291

大小:154.92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6-11

高考历史课时训练:九两宋与辽、夏、金的关系_第1页
高考历史课时训练:九两宋与辽、夏、金的关系_第2页
高考历史课时训练:九两宋与辽、夏、金的关系_第3页
高考历史课时训练:九两宋与辽、夏、金的关系_第4页
高考历史课时训练:九两宋与辽、夏、金的关系_第5页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课时训练:九两宋与辽、夏、金的关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课时训练9两宋与辽、夏、金的关系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五代、辽、宋、夏、金时期,我国北方各少数民族势力不断发展,少数民族根据自身情况采取了不同的社会制度。完成1—3题。1.辽统治者采取“蕃汉分治”的政治制度,在中央设置南面官、北面官。下列有关南面官的叙述,正确的是()①由汉人和契丹人担任②统治契丹人和其他少数民族③权力等同北面官A.①②③B.①②C.②③D.①答案:D解析:南面官权力没有北面官大,主要统治汉人和渤海人。2.下列各项中不是耶律阿保机和元昊共同采取的措施是()A.接受北宋封号B.接受汉族封建文化C.创制本民族文字D.称帝建国答

2、案:A解析:元昊接受北宋封号,阿保机没有接受北宋封号。3.下列有关猛安谋克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原是契丹族的氏族部落组织B.是一种兵民合一的制度C.是基本的社会组织D.既是军事组织又是地方行政组织答案:A解析:猛安谋克制是女真族而非契丹族的氏族部落组织制度。辽、宋、夏、金时期,民族间的战争时有发生。完成4—7题。4.唐朝末年许多中原人来到契丹境内,主要是因为()A.中原地区藩镇割据混战B.契丹势力不断扩大C.契丹人希望学习汉族先进经验D.汉族人要帮助契丹人向封建制过渡答案:A解析:唐末藩镇割据,战乱频繁,一些汉人为躲避战乱迁到长城以北,同契丹

3、人杂居相处。5.完颜阿骨打领导女真族进行抗辽到灭辽,再到灭北宋,这说明了()A.从进步性的反抗民族压迫转向非正义性的民族掠夺B.为了女真族人民的利益C.女真族向封建社会过渡D.野蛮落后的社会制度征服先进的社会制度答案:A解析:完颜阿骨打起兵抗辽符合女真及辽统治下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其灭辽和灭北宋则是为了掠夺。6.杭州岳王庙里,秦桧夫妇的跪塑像长年遭到世人唾弃。有人写对联“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表达了对岳飞的尊敬以及对秦桧的不齿。岳飞赢得了后世的尊敬,在历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主要是因为他()A.在保卫汉族政权,对抗少数民族的抗争中战功显赫B

4、.功勋卓著却遭到杀害,得到后人的同情C.抗击少数民族贵族的掠夺符合人民的利益D.卓越的军事才能和严明的治军方略答案:C解析:岳飞受到后人尊敬,根本的原因是他领导的抗金斗争反抗金统治者的掠夺,维护人民的利益。7.从辽、宋、夏三者关系的发展变化中,可以看出汉族与少数民族()A.民族间的相互冲突不可避免B.政权的强弱取决于军事力量的强弱C.民族间的相互交流是历史发展的主流D.民族隔阂在不断增强答案:C解析:汉族和少数民族虽然有战有和,但民族间的交流与融合是民族关系发展的趋势。辽、宋、夏、金时期少数民族势力发展,其疆域也相对辽阔,内部民族成分也复杂。完成8—

5、9题。8.“东尽黄河,西界玉门,南接萧关(甘肃),北控大漠,地方万余里。”这里指的是辽、宋、夏、金时期的哪一政权的疆域()A.北宋B.辽C.西夏D.金答案:C解析:从字面意思看,此政权主要位于西北地区。9.完颜阿骨打称帝后,提出了“女真,渤海本同一家”的口号,他的主要意图是()A.争取东北各民族的归附B.缓和与契丹的矛盾C.鼓舞女真族人民的战斗精神D.号召人民恢复渤海政权答案:A解析:渤海位于东北地区,契丹称黑水靺鞨为女真,而粟末靺鞨建立的政权以渤海为号。辽、宋、夏、金时期,少数民族政权与中原王朝之间虽时有战争,但从长远来看,民族间的友好交往是历史的

6、主流。完成10—15题。10.绍兴和议与澶渊之盟的相似之处是两宋……()A.割让土地B.屈辱称臣C.贡纳“岁币”D.战败议和答案:C解析:“割让土地”“屈辱称臣”是绍兴和议的内容,“战败议和”不是两次议和的背景。11.导致南宋和金对峙局面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蒙古势力的兴起,牵制了金的许多兵力B.南宋对金称臣C.金迁都燕京,使南宋无法控制黄河流域D.双方政治、军事力量基本均衡答案:D解析:导致宋金对峙局面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双方力量处于相对均衡状态。12.下列事件的先后顺序是()①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②元昊称帝③澶渊之盟④王安石变法A.①②③④B.①

7、③②④C.①②④③D.②③④①答案:B解析: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是9,元昊称帝是1038年,澶渊之盟是10,王安石变法是1069年。13.(北京西城高三抽样测试)澶渊之盟以后,宋辽边境“生育蕃息,牛羊被野,戴白之人(白发年迈的人),不识干戈”。这段话表明…()①北宋的军事力量被削弱②辽国无力南下③宋辽维持了长久的和平④我国北方畜牧业得到发展A.①②B.③④C.①②③D.②③④答案:B解析:北宋的军事力量在王安石变法后有所提高,可排除①;辽国无力南下,不符合史实,可排除②;只有③④符合史料信息和题意,故选B项。14.苏轼说:“今国所奉西、北二虏者,岁以

8、百万计……”引文中的“二虏”是指()A.党项和蒙古B.党项和契丹C.契丹和女真D.女真和蒙古答案:B解析:党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