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良恶性息肉的临床特征及内镜,病理形态学特点观察

大肠良恶性息肉的临床特征及内镜,病理形态学特点观察

ID:10158786

大小:28.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6-11

大肠良恶性息肉的临床特征及内镜,病理形态学特点观察_第1页
大肠良恶性息肉的临床特征及内镜,病理形态学特点观察_第2页
大肠良恶性息肉的临床特征及内镜,病理形态学特点观察_第3页
大肠良恶性息肉的临床特征及内镜,病理形态学特点观察_第4页
大肠良恶性息肉的临床特征及内镜,病理形态学特点观察_第5页
资源描述:

《大肠良恶性息肉的临床特征及内镜,病理形态学特点观察》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大肠良恶性息肉的临床特征及内镜,病理形态学特点观察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大肠良恶性息肉的临床特征以及内镜,病理学形态特点以及在息肉恶变的过程中与癌症的关系。方法:通过电镜检查出的大肠良恶性息肉并对其临床表现,内镜以及病理形态学进行分析。结果:在对400名大肠息肉患者的检查中,其中283例男性,117例女性。年龄中最大的为70.4岁,最小的为30.1岁,平均年龄53.4岁,在息肉的位置中,盲肠4.8%、升结肠13.1%,横结肠5.2%,降结肠11.7%,乙状结肠27.9%,直肠46.2%。400例中有74例发生癌变,癌变率7.4%。息肉的类型中绒毛状腺瘤28.62%、混合性腺瘤1

2、1.32%、管状腺瘤癌变率为4.92%;息肉直径小于0.5cm,未发现癌变;直径在0.6~1.0cm之间,癌变率1.4%;直径在1.1~1.9cm之间,癌变率6.8%;直径大于2.0cm,癌变率28.2%。结论:在对400名患者的分析中可得出,男性比女性更加容易患大肠息肉,且大肠息肉的好发部位通常在左半结肠。病理形态学中以腺瘤性息肉,炎性息肉最为常见,左半结肠息肉且直径大于2.0cm的息肉、绒毛状腺瘤最容易癌变。关键词:大肠息肉;内镜;癌变6大肠息肉是大肠表面隆起性病变的总称,主要表现为大便习惯的改变,腹泻或者腹泻与便秘交替,血便或者粘液便,腹痛等。在老年人中属于常见的疾病之一,

3、在临床上并没有任何的症状,是发病率最高的良性肿瘤。并且大肠息肉还有恶变的潜能,与大肠癌的关系十分密切。相比较于青年人,老年人的大肠息肉的发病率更高。过去,往往由于检测手段等外部条件的原因往往不能够在早期发现。但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医疗水平的提升,内镜的问世很好的提高了大肠息肉的诊断和治疗水平,使其可以在早期就能够发现,从而早期治疗,避免了癌变,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对大肠癌的防治具有积极的意义,使大肠癌的患病率大大降低。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自2007年1月至2012年5月间收治的400名大肠息肉患者,其中男性占283人,女性占117人,其中年龄最小42岁,最大85岁,炎性息

4、肉134例,147例患者为幼年性息肉,75例患者为腺瘤性息肉,在检出的患者中,息肉癌变的为44例,在临床中均表现为便血,腹泻,腹痛,粘液便,便秘等症状,所有患者均通过镜检确诊为大肠息肉。1.2检查方法6在检查前进行清洁肠道等常规准备后,使用“GIFV70”型电子结肠镜,将结肠镜进至回盲部,从回盲部开始变退镜边对全结肠进行观察,对发现的息肉的数量和解剖部位进行记录并估测息肉的大小,最后观察息肉的表面和基蒂的特征。1.3方法2.统计学方法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13.0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统分析,研究数据的可靠性,更具数据反映的情况理性评估。p<0.05为差异即有统计学意义。3.结果

5、结果显示,在对400名大肠息肉患者的检查中,在息肉的位置中,盲肠4.8%、升结肠13.1%,横结肠5.2%,降结肠11.7%,乙状结肠27.9%,直肠46.2%。1000例中有74例发生癌变,癌变率7.4%。息肉的类型中绒毛状腺瘤28.62%、混合性腺瘤11.32%、管状腺瘤癌变率为49.2%;息肉直径小于0.5cm,未发现癌变;直径在0.6~1.0cm之间,癌变率1.4%;直径在1.1~1.9cm之间,癌变率6.8%;直径大于2.0cm,癌变率28.2%。表1息肉大小与癌变的关系组别小于0.5cm0.6~1.0cm1.1~1.9cm大于2.0cm概率01.4%6.8%28.2%

6、表1各类息肉癌变的概率组别绒毛状腺瘤混合性腺瘤管状腺瘤概率28.62%11.32%49.2%  4讨论66大肠息肉在临床中属于常见的病变之一,在临床上分为五类,即腺瘤性,增生性,错构瘤性,炎性息肉以及其他类,在由于各种原因进行内镜检查的结果中,检出率大约为17.1%,而在检出的患者中,男性患者显著高于女性患者,但在临床表现方面并无明显的特异性,通常以便血,腹痛,腹泻,粘液便,大便习惯改变等症状最为常见。近年来,随着生产和生活的发展,人们的饮食习惯也在发生着变化,使得大肠息肉的检出率呈现上升趋势,且检出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年龄大于50岁的老年人则是发病的高位人群。在大肠息肉的分

7、布中,尤其以左半结肠为主,通常发生在直肠,乙状结肠,以及降结肠中,但也少见于肝曲以及回盲部位。目前结肠癌的发生原因还没有完全清楚,但是大部分的大肠癌主要是由于息肉恶变而来,从本实验可以看出,息肉的癌变与其大小与存在的部位有着密切的关联,一般而言,息肉越大则癌变的概率则越高,在对400名患者的分析中可知,在直径小于0.5cm的息肉中未有癌变,而在0.6到1.0cm的息肉中癌变率则为1.4%,1.1到1.9cm的息肉中癌变率为6.8%大于2cm的息肉中癌变发生率为28.2%。在息肉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