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中期以前的铸钱量问题——兼析所谓清代

清中期以前的铸钱量问题——兼析所谓清代

ID:10318946

大小:73.5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07-06

清中期以前的铸钱量问题——兼析所谓清代  _第1页
清中期以前的铸钱量问题——兼析所谓清代  _第2页
清中期以前的铸钱量问题——兼析所谓清代  _第3页
清中期以前的铸钱量问题——兼析所谓清代  _第4页
清中期以前的铸钱量问题——兼析所谓清代  _第5页
资源描述:

《清中期以前的铸钱量问题——兼析所谓清代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清中期以前的铸钱量问题——兼析所谓清代【内容提要】本文认为清中期以前铸钱量并不少,似不存在"钱荒"问题,当时的"银贱钱贵",与白银的扩大使用、不断内流有关,政府不断铸钱以追求人为的银钱比价,还曾造成铜钱的大量增加,成为制钱贬值的原因之一。【关键词】制钱鼓铸量/钱价【正文】  在清代货币金融问题的研究中,有一种观点,认为清代的前、中期始终处于"钱荒"状态中,主要表现为"铜币供应严重不足,导致钱价长期居高不下,即所谓'银贱钱贵'。"(注:《清代钱荒研究》,载《社会科学战线》1990年第2期。)笔者感到似不存在这种现象,清代的这一时期铸钱量并非少而严

2、重不足,银贱钱贵也不是由于钱(即铜钱)少而造成。仅谈初步看法,敬请同好指正。      一  认为清代铸钱量少存在"钱荒"现象,在以下两方面有所忽略。  第一,论述"钱荒"所引用的史料有误,进而导致所计算的铸钱量很小。这条史料来自《清史稿》卷124《钱法》,是用来说明顺治朝铸钱量之少的,原文是:  定制,以红铜七成、白铜三成搭配鼓铸。钱千为万,二千串为一卯,年铸三十卯。这段话所说的"白铜三成"应是"白铅三成",把铸钱材料弄错,可不去管它。以下"钱千为万"一句文理颇不通,只要看《大清会典》或其"则例"、"事例"及《清朝文献通考》诸政书的钱法部分,

3、便可知应是"钱千为串",指一千个制钱为一串,以下"二千串为一卯"则应是"万二千串为一卯",是指铸钱量最大的单位是以"卯"计,一万二千串为一卯。若叙述正确,应是"钱千为串,万二千串为一卯",《清史稿》这段话在"万"字之前落了个"串"字,以致误导今人将一万二千串为一卯作二千串为一卯计算,仅为原额的1/6,顺治朝所定的年铸三十卯的36万串也即3.6亿文钱(制钱一个为一文,一串为1000文),也就成了"年铸30卯是60000串,合6000万文",仅0.6亿文了。  就此说明,这一万二千串之一卯,是户部宝泉局的一卯钱数,且为约数,实际是康熙后期以前,每卯

4、为1.288万串,以后为1.248万串,或1.2498万串。工部宝源局的一卯,为户部宝泉局的半数,是6千串左右,以康熙末年计,为6240串。以上在《清朝文献通考》的卷14、卷16中有载。而地方铸钱局,每卯铸钱数也各不相同,普遍比中央二局少。  第二,误将中央铸钱数当作全国铸钱总数,没把地方各省的铸钱数统计进去,且没有利用清代铸钱量最大的乾隆时期的数字,也未对乾隆时期的铸钱数量作考察与统计。  清代的铸钱分为中央鼓铸和地方各省鼓铸。中央铸钱机构为,户部的宝泉局和工部的宝源局,二局各设铸钱炉若干座,连年按卯鼓铸。地方则每省各设钱局鼓铸。  据论述清

5、代钱荒的学者说:"能够查到的清代前中期铸币量最多的年份是雍正十年,'铸钱六万八千四百三十六万二千有奇',合6.8亿文",这是《清史稿·世宗本纪》的数字,这一数字实际是雍正十一年的(因《清世宗实录》雍正十一年十二月结尾所记正好是这一数字,而雍正十年之数是9.1017112亿文,这也是《清史稿》之一误),用来说明当时铸钱量,从时间上说倒也可以,关键是这年铸量的6.8亿文,仅是中央宝泉、宝源二局所铸之钱。乾隆朝所修《皇朝文献通考》卷14说得很明确:  (康熙)五十年以后,(宝泉、宝源)二局卯数、铜斤递经增定,至康熙六十年间,两局各三十六卯……宝泉局每

6、卯用铜……铸钱一万二千四百八十串;宝源局每卯用铜……铸钱六千二百四十串。每年共为钱六十七万三千九百二十串云"。宝泉、宝源二局这"六十七万三千九百二十串",正合6.7亿文。同书卷15雍正十二年还记:  户、工部议定:见在宝泉局正额四十一卯,宝源局正额三十七卯。向例,宝泉局每卯用铜铅十二万斤,宝源局每卯用铜铅六万斤。每铜铅百斤铸钱十四串四百文。据此,雍正十二年以前,宝源、宝泉二局年额铸即达78卯,为74.256万串,合7.4亿文,也是中央年铸钱数,而不包括地方各省所铸。如果再算上地方各省所铸的总数,其数额将大大超过这六、七亿文的年铸量。  根据以上

7、考察,笔者还认为,康熙、雍正两朝实录(每年年末一卷之卷末)所载每年铸钱数的几亿文(康熙朝2.4亿文-4.4亿文,雍正朝4.9亿文-10亿文),都是中央所铸,而未包括地方之数,彭信威认为顺治、康熙、雍正三朝实录所载每年铸钱数为北京宝泉局一局所铸之数,恐亦不确。(注:彭信威《中国货币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827、883、854、825页。)第一,康熙、雍正两朝中央统计之数应为宝泉、宝源二局,且宝泉一局也不会有那么多。第二,顺治朝从顺治四年至十五年,年铸量为10亿文至26亿文之间,其数过大,更不会是宝泉一局。也不会仅是中央之数,即使是作

8、为中央和地方总数,以当时铜源情况来看,此数都令人怀疑,与前后之差别也较悬殊,有待进一步考证。另外,康熙六十一年至雍正四年,实录每年仅作几十万文(49万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