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析深化劳动价值论的客观根源和现实目的

论析深化劳动价值论的客观根源和现实目的

ID:10336932

大小:56.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7-06

上传者:U-991
论析深化劳动价值论的客观根源和现实目的  _第1页
论析深化劳动价值论的客观根源和现实目的  _第2页
论析深化劳动价值论的客观根源和现实目的  _第3页
论析深化劳动价值论的客观根源和现实目的  _第4页
论析深化劳动价值论的客观根源和现实目的  _第5页
资源描述:

《论析深化劳动价值论的客观根源和现实目的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论析深化劳动价值论的客观根源和现实目的[论文关键词]现代生产方式特点;深化劳动价值论;客观根源;现实目的  [论文摘要]现代社会生产方式的新变化是引发劳动价值论深化和创新的深刻的经济根源。基于当代社会生产方式变化的特点和目前的社会各阶层状况,鉴于“财富创造”与“价值创造”之间的区别,当前深化或创新对劳动和劳动价值沦的认识,是为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整合不同社会阶层的关系,调动各阶层成员的积极性,使其在各自的劳动岗位上,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贡献。江泽民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劳动和劳动价值的理论,揭示了当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行特点和基本矛盾。现在,我们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当时所面对和研究的情况有很大的不同。我们应该结合新的实际,深化对社会主义社会劳动价值论的研究和认识。”在中央党校的“5·31”讲话中,江泽民又一再强调“要使党和国家的事业不停顿,首先理论上不能停顿。否认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丢掉老祖宗,是错误的、有害的;教条式地对待马克思主义,也是错误的、有害的。我们一定要适应实践的发展,以实践来检验一切,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根据江泽民两次讲话精神,具体联系劳动价值理论,可以看到这个理论巫待深化之必要。因为尽管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石,也是政治经济学最重要的基础理论之一。但是,与马克思创立劳动价值论的时代相比,今天的世界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劳动越来越呈现复杂的形式和状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践更对劳动价值论提出了许多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因此,了解和掌握这些问题提出的现时代的生产方式变化这个客观很源(“新的实际”的主要内容),以及深化劳动价值论的现实目的是十分必要的。  一、深化劳动价值论的客观根源 任何理论问题的提出就其客观很源而言,都首先是时代经济发展的产物,都首先在当时的生产方式中找到根源。何谓生产方式?人类现实生活中,一般劳动具体化的主要形式就是物质资料的生产劳动。这种生产劳动不是动物那样的仅仅以生物本能采集天然的物质资料活动,而必须以一定社会形式即采取一定生产方式才能进行的活动。在一定生产方式之外,没有也不可能有任何社会物质生产。所以,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物质生产的社会形式,或进行社会生产的具体样式。它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体。生产方式的具体演进和变迁,既表现为生产力的新质的变化,同时又表现为生产关系新质变化。二者相互作用,其配合变化的结果,将导致人们的思想、政治、伦理等社会关系的重组和整个社会大厦的变更或改革。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由于现实生产方式有了新的变化,因此,就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来说,也面临着继承和创新的间题。那么,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现实生产方式有了那些新的变化呢?(一)现代生产力出现的新特征。与马克思提出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时代相比,现代社会的生产力性质和发展水平有了新的巨变。马克思写作《资本论》的年代,正处于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过渡时期。此时,第一次产业革命业已完成。这使马克思分析价值时只能以机器大工业为背景、以简单劳动为考察对象。今天,人类已进人信息化、知识经济时代,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深化或创新面对的是知识经济、网络经济,生产商品的劳动主体、劳动方式、劳动时空、劳动组织、劳动过程、衡量劳动的尺度、劳动产品、劳动形式和劳动的产业类型等等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使决定商品价值的生产劳动有了新特点。当代社会生产力发展有哪些新特点呢? 第一,劳动主体往往以消耗脑力为主进行劳动。,由于机器的智能化特别是计算机的大规模应用,不但科学技术劳动者、经营管理劳动者以耗费脑力劳动为主,即使直接操作机器的生产工人的劳动也越来越以消耗脑力劳动为主。当年的流水线的生产工人的主体地位已被科研、决策、营销人员所取代。体力劳动的蓝领工人日益减少,掌握知识和技术的自领工人人数不断增加,他们在生产中作用越来越强。第二,劳动方式发生了从具有规范化、可被机器替代的重复性劳动为主向具有研发性的创新性劳动为主的变化。第三,劳动时空越发具有不确定性。借助计算机和互联网,人们可以在不同时空进行同一个劳动过程,协作生产同一种劳动产品或协作提供同一种服务。这种劳动既能协作精确、组织更加严密,又能使劳动者自由而充分地发挥创造性。第四,劳动组织尽管可以因高科技手段在不同时空协作地完成同一种生产任务。但也发生了由集体协作向小团队、个体加网络的形式转变。第五,劳动过程中,因自动化机器替代了简单重复的体力劳动,计算机、英特网替代了重复脑力劳动,只有创新的劳动才是最具生命力的劳动。第六,衡量劳动的尺度发生了变化,劳动是否必要、是否创造价值不仅仅由一国的市场来决定,而是越来越多地由世界市场来决定。第七,劳动产品就特点而言,表现出个性化、高质化、速变化的特征;就其形式而言,劳动不仅仅生产出有形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而是越来越多地提供无形的知识产品或服务。第八,商品劳动的产业类型日益复杂化。由于劳动分工的深化和细化,在传统第一、二类产业的基础上,第三产业也迅速崛起,并在国内生产总值(CDP)中所占份额比重越来越大。在我国,根据《2000年中国统计年鉴》的统计,1978年第一、二、三产业的增加值分别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8.1%,4$.2%和23.7%,而1999年则变为17.7%,49.3%和33.0%。在发达国家,其第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竟然超过了60%。上述变化尤其明显的是无不体现高科技劳动的作用,这也说明,当今社会已经出现一种有别于过去一切世代的全新的高科技、高智能的生产力。(二)现实生产关系出现的新特点。马克思当年探讨劳动价值论,为的是将其作为探讨剩余价值学说、揭示剥削的理论基础。与那时相比,世界发生了巨大变化。无论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还是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都有了新的变化。仅从我国现实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来看,深化劳动价值论面对的是与马克思所构想的社会主义有着巨大差别的社会主义。这种社会主义尽管实行的是公有制,但这种公有制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与市场经济相融合的公有制。在这种公有制基础上,社会主义实行的又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这种经济制度,诚如江泽民在“5·31”讲话中所强调的那样,它是我们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的长期实践的深刻总结。基于这种经济制度,我国目前的生产关系的新变化有如下特点:第一,劳动者可以并已经具有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的个人财产权,劳动者的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以个人所有和社会占有相结合的方式存在。第二,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劳动力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也成了商品,可以买与卖。第三,资本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合理地存在,并发挥着巨大的职能作用。第四,与上述内容相对应的现代分配制度的基本特征是: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的所有者依据贡献共同分享利润。为此,社会实行的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相结合的收人分配制度:于是,参与生产过程的一些重要生产要素(资本、技术、土地等)成为重要的收人来源。现代社会生产方式的新变化,尤其是我国社会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出现的新特点,这是引发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深化和创新的根源。不针对这些新情况和新问题,积极地从劳动价值论的角度给予深人研究。对劳动价值论的深化和创新就没有出发点。二、深化劳动价值论的现实目的要理解深化劳动价值论的目的,必须先搞清“财富创造”与“价值创造”的区别。以及马克思为什么全力研究“价值创造”而较少涉及“财富创造”的目的。(一)“财富创造”与“价值创造” 的区别。就哲学层面而言,事物的质既是多样的又是多层次的。而本质则是指事物的根本性质。事物的很本性质如何规定,列宁认为由实践决定。他指出:辩证逻辑要求从事物的发展变化中来考察事物。“必须把人的全部实践……作为事物同人所需要它的那一点的联系的实际确定者—包括到事物的完整的‘定义’中去。”这里,“事物同人所需要它的那一点联系”是指事物某种质与人发生的联系。而这种联系又由实践来确定。根据这种联系,人们可以下“定义”。学过形式逻辑的人都知道,定义是揭示事物本质属性的一种思维形式。既然如此,可以推出,事物的本质是由实践确定的。实践是这样规定事物本质的?当实践主体由客观原因而需要某种事物质作为解决某个矛盾的方式或完成某项任务时,该事物的这种质即上升为本质地位,具有了本质属性。用此观点分析“财富创造”这个事物也是一样。“财富创造”是个由多种要素(劳动、资本、土地、技术、管理等)综合起作用的系统质。其中又包含“价值创造”这个子系统。古典经济学家为了研究国民财富的增长,曾着眼过“财富创造”这个系统质,“财富创造”可以规定人们收人的来源。但古典经济学家之错在于把“财富创造”的备要素规定为价值来源。而马克思则认为为:“劳动是唯一的价值源泉”为此必须澄清“价值创造”与“使用价值创造”(财富创造)两个概念。即使是现在,有人仍将价值创造等同于财富创造,进而又将生产要素局限于劳动,竟然把资本、土地、技术、管理等要素在财富创造中的作用忽略了,由此阻碍了对先进生产要素的探索和利用。马克思很据无产阶级斗争实践的需要,从财富创造过程中抽象出价值的创造过程,目的是要从价值关系和价值创造分析中揭示剩余价值的来源。而要研究各种生产要素的作用,则要研究财富的创造过程。因此,运用劳动价值论时决不能将从财富创造中抽象出的价值创造代替财富创造。在马克思看来,财富创造是由具体形式的有用劳动和自然物质两者结合的产物。因此,“劳动并不是它所生产的使用价值即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正象威廉配第所说,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而价值的形成则是抽象劳动、即人类体力和脑力的凝结。虽然这种凝结也需要生产资料的参与,但生产资料只在生产中转移它所包含的旧价值,并不能创造新的价值,创造价值的源泉只能是活劳动。(二)马克思研究“价值创造” 的目的。由上可以明白,马克思根据无产阶级斗争实践的需要,从财富创造过程中抽象出价值的创造过程,.目的是要从价值关系和价值创造分析中揭示剩余价值的来源。正是基于上述劳动价值论的基础,马克思结合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又深刻阐明了剩余价值理论。剩余价值论曾被恩格斯誉为马克思一生当中两大发现之一。剩余价值论认为,第一,资本主义社会,商品生产是社会生产的普遍形式,甚至劳动力也成为了商品;劳动力所有者只有通过被资本家雇佣,才能成为现实工人,因而工人的劳动实质是雇佣劳动。第二,作为商品的劳动力也有价值和使用价值,其使用价值就是它具有创造商品、创造价值的能力;劳动力的使用就是劳动本身。第三,劳动力的价值和劳动力使用过程中创造的价值是两个不同的量,这个价值差额就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决定性动机,即剩余价值。第四,资本家资本的不同部分在价值增殖过程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其中,不变资本在改变其自身物质形态中不增殖其价值,只转移其旧价值;而可变资本在以劳动力方式使用时既生产出了劳动力的价值,又生产出了剩余价值。因此,剩余价值实质上是可变资本带来的。第四,揭露了剩余价值的来源,也就揭露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及其发生、发展和灭亡的必然性,也就为社会主义制度的产生奠定了理论基础。所以,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及其深化的剩余价值论,与社会主义的产生、发展有着内在联系。而马克思当年创立的劳动价值论的目的,正在于揭示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对立的经济根源,为推翻资本主义剥削制度,提供理论根据。(三)当今深化或创新劳动价值论的目的。今天,深化劳动价值论就是要结合社会主义新的生产方式发展的特点,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掌握真谛的基础上绘予继承和发展,尤其是具体性的创新。这种创新是因劳动的内涵外延的变化所引发的。劳动的内涵外延的变化在上述现代生产方式变化中已经具体地说明了。一般劳动具体化的主要形式就是物质资料的生产劳动。而生产劳动必取一定社会形式,是为生产方式。根据传统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内容,结合现代生产方式特点,在创新思维上,笔者曾撰文尝识性地提出如下看法:一是一切生产或与生产密切相关的活动都是创造价值的劳动;二是活的整体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三是科学技术劳动、经营管理劳动在整体劳动中占有极其重要地位;四是劳动者成为有产者是现代资本主义发展的结果,更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五是凡参与财富创造的生产要素所有者都有权获得相应报酬。在了解上述创新尝试的同时,还要继续澄清“财富创造”与“价值创造”的区别。只有基于这些,我们才能深刻地或较深刻地理解今天党中央号召我们深化杜会主义劳动价值论的目的。 我国目前正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剥削阶级作为一个阶级在我国已经消灭。经过2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在原有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和解放军指战员这些阶层的基础上,又出现了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新的社会阶层,他们都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他们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基于当代社会生产方式变化的特点和目前的社会各阶层状况,鉴于“财富创造”与“价值创造”之间的区别,当前深化或创新对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认识,是为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整合不同社会阶层的关系,调动各阶层成员的积极性,使其在各自的劳动岗位上,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贡献。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