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的再诠释-顾炎武对《春秋》及《左传》的诠释

经典的再诠释-顾炎武对《春秋》及《左传》的诠释

ID:10504708

大小:67.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07-07

经典的再诠释-顾炎武对《春秋》及《左传》的诠释  _第1页
经典的再诠释-顾炎武对《春秋》及《左传》的诠释  _第2页
经典的再诠释-顾炎武对《春秋》及《左传》的诠释  _第3页
经典的再诠释-顾炎武对《春秋》及《左传》的诠释  _第4页
经典的再诠释-顾炎武对《春秋》及《左传》的诠释  _第5页
资源描述:

《经典的再诠释-顾炎武对《春秋》及《左传》的诠释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经典的再诠释-顾炎武对《春秋》及《左传》的诠释内容提要:清代的史学大师章学诚(1738-1801)曾说过:“史之大原,本乎《春秋》,《春秋》之义昭乎笔削….”。《春秋》一书是中国史学的起源及最具代表性的著作,且是孔子唯一所写的经典,两千年来不少学者对此书有相当多的研究;而《左传》是否是对《春秋》经的解释也有不同的说法,或谓其为解经之书,也有是说乃《左氏春秋》,遭后人加入解经之内容,晋朝的杜预对于《左传》的批注是历史上最著名也最权威的注,但历来也有不少补充及修正。本文拟就明末清初的大儒顾亭林(1613-168

2、2)对《春秋》及《左传》的认识及其解读、补充进行深入的探讨,就其在《日知录》第四卷及《“左传”杜解补正》二书中对于《春秋》、《左传》二书的解读,更重要的是要探讨顾氏在这些诠释中所蕴涵的一些对于明亡清兴以及当时学术的看法。另外,也就顾氏之解经来反省中国经典的再诠释所蕴涵的意义。关键词:顾炎武,春秋,左传,日知录,经典,诠释,杜预,左传杜解补正ABSTRACTTheAnnalsoftheSpringandAutumnostrepresentative.ItissaidthatamongtheClassics,i

3、tistheonlyonethatConfuciusanyscholarshasousTheZuomentarieshasbeencontroversial,butforsureitisrelatedtoTheAnnalsoftheSpringandAutumn.DuYuoftheJinDynastyentariesonboth.Theyhasbeenamendedandcriticizedbymanylaterscholars.GuYan.Thisessaytriedtoanalyzeanddiscuss

4、then,TheZuomentariesandDuYu'sessagearetoberevealed?IneneuticsintheWest.Aboveall,itistounderstandbetternotonlytheClassics,butalsoGuYanself.Keyeneutics一、《春秋》及《左传》孟子提到《春秋》有好几次:“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春秋》,天子之事也。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孔

5、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王者之迹熄而《诗》亡,《诗》亡然后《春秋》作。晋之《乘》、楚之《梼杌》,鲁之《春秋》,一也:其事则齐桓、晋文,其文则史。”孔子曰:“其义则丘窃取之矣。”《史记》也有相关记载:“是以孔子明王道,干七十余君,莫能用,故西观周室,论史记旧闻,兴于鲁而次《春秋》,上记隐,下至哀之获麟,约其辞文,去其烦重,以制义法,王道备,人事浃。七十子之徒,口受其传指,为有所剌讥褒讳挹损之文辞,不可以书见也。”学者指出,截至鲁哀公十四年“西狩获麟”为止,《春秋》及《左传》之间,从经文角度来看,直接由后

6、者解前者的约有一千三百条,与经文关系密切的有一百多条,两者关系不大的有三百条。而在解经的多数条目是通过补充事实来帮助人们理解《春秋》。而且更有从后者直接评论前者的两条,一条是鲁成公十四年;另一条是鲁昭公三十一年,两者有类似之处:故君子曰:《春秋》之称,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行,惩恶而劝善,非圣人谁能修之?故曰:《春秋》之称,微而显,婉而辨。上之人能使昭明,善人劝焉,淫人惧焉,是以君子贵之。朱熹云:“以三传言之,《左氏》是史学,《公》、《谷》是经学。史学者,记得事却详,于道理上便差:经学者,于义理上

7、有功,然记事多误。”二、《日知录》所谈《春秋》及《左传》现存最古的《左传》“太伯不从:杜氏误以不从父命为解,而后儒遂傅合,鲁颂之文,谓太王有翦商之志,太伯不从,此与秦桧之言莫须有者,何以异哉?”“而左氏则误以为太子出奔也。”“啖叔佐曰,左氏事迹,倒错者甚多,此文当在成四年,杞伯来朝归叔姬故也之下误书于此。”“而道元以为郇瑕之地误矣!”其次,书中可以看出顾氏对于《左传》的看法:“陆氏曰,古人引言,但取大意,不必事事符同,祇取内宠嬖子二事,今从之。”“各有所传,不必同也。”“十六年是阴阳之事,非吉凶所生也,吉凶

8、由人:傅氏曰,言阴阳顺逆为吉凶之兆,而非吉凶之所由生,吉凶由于人之善恶所感,必先有以感之,而后见于兆,讥襄公不修人事,而徒问物变。”“文元年于是闰三月非礼也。”以上可见,此书也与《日知录》卷四中的讯息互相呼应。有趣的一点,或许也与顾炎武本人在明末清初之存在处境有关。顾氏并未为明朝殉节,他在左传中对于“死”的解读,为“忘”记,那么,“不死”先君,就表示“不忘”昔日的君主了:大司马固谏曰,“其为死君乎:死君谓忘其先君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