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诠释的显题化

经典诠释的显题化

ID:20703613

大小:49.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0-15

经典诠释的显题化_第1页
经典诠释的显题化_第2页
经典诠释的显题化_第3页
经典诠释的显题化_第4页
经典诠释的显题化_第5页
资源描述:

《经典诠释的显题化》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酿链軸麵化2017-08-2523:10:33人文杂志2017年6期杨杰令令内容提要《老子》之道有“道体”“道相”“道用”“道境”四个戾面的用法,其内容则是虚位的,其实质意涵隐藏在玄远幽深的语言屮。《老子河上公章句》《老子想尔注》、王弼《老子注》这三种古注分别依据流行于时代的元气论、神仙信仰与玄学思潮对老子之"道”进行诠释与显题,在诠释者与被诠释文本的双向互动屮呈现出原始文本与解释者自身的理解与问题。这一过程既是哲学思想由隐至显的展开,使得经典在意义显题屮成为经典,也使得诠释文本在流传屮实现进一步的理解与显题,从而完成着不冋的命运。关键词显题

2、诠释老子河上公章句老子想尔注王弼老子注〔屮图分类号)I206.2/4;B22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47-662X(2017)06-0012-05屮国古代哲学经典往往是言简意賅或者意在言外的,因此诠释经典就成为屮国古典哲学的一种主要表达方式。通过后人的注释与诠解,经典的思想得以理解和显题,①诠释者的思想也在诠释屮得以表达和呈现;怛由于时代的不冋和诠释者关注角度的不冋,二者往往有着一定的“距离"存在。在一定意义上,任何一种经典文本都是《庄子•天下篇》所言的“道术”,而诠释文本则是“方术”,经典文本正是通过与诠释文本的“割裂”而以某

3、种面相呈现自贵。《老子》文本的多义性其至歧义,尤其是“道”本身的玄奥难懂,给后人的注解带來了无限可能。早期老注屮鉍具代表性的《老子河上公章句》《老子想尔注》和王弼《老子注》(以下分别简称《河上公注》《想尔注》《王弼注》)三家,其不冋的注释思路影响着后人对《老子》的不冋理解方A。三家注各开显出不同的i全释进路,其对“道”的理解,各与当时的黄老思想、道教思想与实践、玄学思潮有关。不同的诠释角度一方面内蕴于《老子》文本而未力彰显,通过注释将其思想显题:另一方面注家将H己的姑解在注释屮呈现,是对老子思想的新拓展。一、老子道论的隐秘性“道”是老子哲学中

4、的核心概念,五千文里“道"字出现76处之多,②还有“一”“大”“玄”等与"道”用法相似或地位等同的概念。《老子》在第一章就开宗明义说“道可道,非常道”,“道’’是不可言说的,而只能“字之曰道”,勉强用一个符号来指称这个“混成”的"物”。因力在老子看来,“道”是整全的、素朴的、恍惚的,如果对其清晰言说反而会遮蔽其本真意涵。但是,老子对这个符号还是说了很多内容,总结看来,大概有四层哲学意义上的用法。③①海徳格枳捉出“显题的”(thematic)与“未显题的”(unthematic)一组概念,陈鼓应先生引用过來,指岀屮国古典哲学议题的提出有一个“由

5、未显题化到显题化的发展”的线索,本文认同陈先生的这一看法并引用这-概念。参见陈鼓应:《“理”范畴理论模式的道家诠释》,《台大文史哲学报》2004年第60期。②据王弼本《老子》统计,参见楼宇烈:《王弼集校释》,屮肀书《,1980年,第1〜139③笔者对道的四个层次划分受方东美先生启发。方先生0将道分为四个方面讨论:道体、道用、道相、道征,笔者大致也分为网个方面但内容与之有异,参见方东美:《原始儒家道家哲学》,台湾黎明文化,1987年,第167〜170页。1.道体。一方面,就宁宙生存论而言,道是先天地存在的创生天地万物的实体。“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6、”,“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是就宇宙生存论上来讲的。不过这里的一、二、三分别指代什么,老子没有说明;学者依据后文的“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认为当是“气”的三种形态,也即宇宙生成的过程。另一方而,就本根论來说,道是万物得以存在和维持良好秩序的原因。“荇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其致之,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祌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火,侯王无以贵商将恐蹶”,即指此而言。但《老子》也没有指明这个“一”是什么;他乂在第五十一章说“

7、道生之,德畜之”,因此這个“一"W能是指“德”,怛“德”的内涵仍然不明,“德”与“气”有什么关系也没有明确。此外,在老子那里,“道”是通过何种方式在万物背后支撑万物的运行也是模糊不清的。1.道相。作力道体意义上的道是一个整体,是不能分割的。“朴散则为器”,《说文解字•木部》说"朴,木皮也”,许愤撰,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249页。引申为朴实、素朴。道本身的朴实和不能分割,外显为深渊玄远难以“视”“听”“搏”,虽然是实存的却是“惟恍惟惚”的。因此道是难以具体描述而无名的,只能用一个概念勉强指称。2.道用。作为整

8、体性的“道”,分疏为“天道”和"人道”两个方面,天道呈现为“自然”的样态,人道则以“无为”为其存在运行的根本原则。同孔子一样,老子也注意到自然界万物在自足、自为、自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