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性别差异”的哲学争论论文

关于“性别差异”的哲学争论论文

ID:10679414

大小:53.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7-07

关于“性别差异”的哲学争论论文_第1页
关于“性别差异”的哲学争论论文_第2页
关于“性别差异”的哲学争论论文_第3页
关于“性别差异”的哲学争论论文_第4页
关于“性别差异”的哲学争论论文_第5页
资源描述:

《关于“性别差异”的哲学争论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关于“性别差异”的哲学争论论文在当代法国女性主义哲学家露丝·伊丽格瑞(LuceIrigaray)看来,“性别差异问题即便不构成一个时代问题,也是最重要的哲学问题之一。按照海德格尔的说法,每一时代都有一个需要透彻思考的问题,而且仅此一个。如果我们进行透彻地思考,性别差异或许就是我们时代的那个能使我们获得‘拯救’的问题”1。然而,当我们着手研究“性别差异”时便会发现,在女性主义哲学话语背景之下.freelatter)与母亲(mater)和子宫(matrix)是相联系的,这表明人们对于物质与生殖关系的最初探索4。“女性”的这些性别特征还与她的身体/性相关,西方哲学具有一种倾向,就是把女性的身

2、体/性妖魔化,把它们看成是邪恶的来源和灵魂的监狱。因而,女性作为物质、作为身体、作为性、作为容器一直都在被恐惧着、被仇恨着。“女性的身体是一个死亡的容器。……她的身体为诱惑而生。”5此外,古往今来的西方哲学还一直把理性赋予男性,把感性赋予女性,例如卢梭和康德都认为,男性应当发展自己的理性,而女性应当发展自己的感性、敏感和情趣,两性将在这种互补中形成一个整体。“我们用不着争论到底是男性优于女性,还是女性优于男性,或者两种性别是相等的,因为,每一种性别的人在按照他或她特有的方向奔赴大自然的目的时,要是同另一种性别的人再相象一点的话,那反而不能像现在这样完善了。6这样一来,倘若一个女性过多地

3、表现出本该男性具有的理性,那么她便失去了女性的“性别特征”和“女人气质”,成为“非女人”或者“非自然人”。显而易见,在女性主义学者看来,西方哲学传统中的这种对于“女性”性别特征的描述是成问题的,她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以“性别分析”的方法解构和批评这些描述,指出其“父权制二元对立思维结构”和“性别本质论”的本质,例如美国女性主义哲学家吉纳维夫·劳埃德(GenevieveLloyd)采用“性别分析”方法分析西方哲学传统,让人们看到这一传统中的“理性”实际上是性别化了的“理性”②。在她看来,在西方哲学传统中,理性一直与形式/心/灵魂/精神/超越/优势/公共领域/秩序/抽象/自主性/文化相联系

4、,而情感/感性一直与本质/身体/物质/内在性/劣势/私人领域/无序/具体/服从/自然相联系。而且,对于以往的哲学家来说,理性与男性是等同的,而情感/感性/非理性与女性是等同的。理性/男人与感性/女人的关系是一种具有主从地位的、二元对立的关系。“我们关于男女的观念和理想一直是从优势胜于劣势,‘标准’胜于‘差异’,‘主动’胜于‘被动’,‘本质’胜于‘补充’的结构中发展起来的。”7由此可见,由理性和感性区分所反映出来的性别关系便有了等级制和压迫的秩序。由劳埃德的这种分析出发,我们还可以继续完成一系列分析。当“理性”被这样性别化了之后,人们还会产生两种看似自然而然、完全正确的认识或行为。一是认

5、为女性生来就是感性的,缺乏理性能力的,而不会意识到女性所缺乏的这种“理性”实际上是被“父权制”哲学性别化了的理性,而与女性生而俱有的作为思维功能的理性毫不相干。二是当人们把被性别化了的“理性”运用到理论和社会实际生活中去时,对于女性的贬低也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了。尽管女性主义解构了西方哲学传统中对于“女性”性别特征的上述描述,但仍旧需要回答应当如何来描述“女性”性别特征的问题。对此,我们可以进行两方面的思考和讨论。其一,尽管西方哲学传统中被性别化了的“理性”和“感性”成为性别压迫的工具,但女性主义需要抛弃的是对于“理性”和“感性”概念的“父权制”解释,而不是这两个概念本身,这正如女性主义

6、哲学家托里尔·莫依(TorilMoi)所指出的那样,女性主义“应当追求一个社会——在这一社会中,我们终止了把逻辑、概念和理性范畴化为‘男性’,而不应追求一个社会——在这一社会中,把这些范畴作为‘非女性’完全驱逐出去”8。其二,若想彻底摆脱“父权制二元对立思维结构”和“性别本质论”来描述女性的性别特征,只能求助于女性主义对于社会性别的理解,即女性并没有固定不变的性别特征,其性别特征是随着时代和社会不断变化的。由于各种差异的存在,女性也并不具有专属于自己的统一的性别特征,女性的性别特征既可以是女性群体所具有的特征,也可以是男性身上所具有的特征,这样一来,性别特征的提法似乎失去了意义。然而,

7、社会性别理论还可以给我们另一点启示:当一个特定社会对于女性的价值期待彻底消除了“性别歧视”之后,对于生物学意义上的男性或者女性特点的价值期待也可以说成是他/她们各自的“性别特征”。三、“性别差异”是否为一个本体论事实?在女性主义学者之间,对于“性别差异”是否为一个本体论事实的问题也存在着争论,主要有两种不同的看法,其主要代表分别是伊丽格瑞和巴特勒。伊丽格瑞认为,“性别差异”是一个本体论事实,女性主义不应超越或者否定这一事实,而应当以性别差异作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