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陕甘回民起义与关中地区汉人信仰的变迁

晚清陕甘回民起义与关中地区汉人信仰的变迁

ID:1091548

大小:223.4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7-11-07

晚清陕甘回民起义与关中地区汉人信仰的变迁_第1页
晚清陕甘回民起义与关中地区汉人信仰的变迁_第2页
晚清陕甘回民起义与关中地区汉人信仰的变迁_第3页
晚清陕甘回民起义与关中地区汉人信仰的变迁_第4页
晚清陕甘回民起义与关中地区汉人信仰的变迁_第5页
资源描述:

《晚清陕甘回民起义与关中地区汉人信仰的变迁》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2009年第4期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No14,2009总第88期JournalofBeifangEthnicUniversityGen1No188晚清陕甘回民起义与关中地区汉人信仰的变迁———以寺庙宫观的新建、重建和废弃为中心僧海霞(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陕西西安710062)摘要:同治年间,陕甘地区爆发了历时近十年的回民起义,关中地区信仰景观遭受了不同程度的破坏。战中和战后,以庙宇为主体的信仰景观经历了新建、重建和废弃,这体现了地方社会对国家意志的认同,见证了区域民众对

2、信仰客体的重新选择。庙宇是信仰存在的表征,它的暂时缺失未必造成信仰的中断或消失,庙宇的建造情况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信仰的变迁。关键词:陕甘回民起义;关中地区;庙宇;信仰变迁中图分类号:K254.4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6627(2009)04-0033-05区域信仰是地方官府和民众根据自然环境和社会发展需求,对国家祠祀系统进行调整、选择,并加入地方性民间俗神而形成的信仰系统。庙宇建筑是信仰的物化外延,是信仰存在的表征。晚清陕甘爆发回民起义,关中地区是其主战场,庙宇建筑毁坏严重。战中和战后,关中地区庙

3、宇经历了新建、重修和废弃的过程,是信仰变迁的表征。地方性突发事件的出现,为区域社会信仰主体提供调整和选择的机会,在一定程度改变了原有的信仰体系。本文通过因地方性事件而产生的区域社会对庙宇的新建、重修和废弃等行为的分析,阐释晚清回民起义对关中地区信仰的影响。一在清代,陕西关中地区回汉杂居,同治回民起义之前,陕西回族“布满全省,号称百万”,回族占[1]陕西人口比例高达百分之三十。当时,陕西境内回民主要居住在关中地区,他们主要从事农业耕作和经商活动,有自己的宗教信仰,形成了有异于周边汉民的生活习惯。晚清时期,政府腐败

4、,压榨回族同胞,加之生存环境不断恶化加剧了回汉摩擦,从而爆发了回民起义,但被清朝政府残酷地予以镇压。起义过程中,大部分回民死于战争及饥疫,剩余部分被安插于宁南、陇东偏僻荒凉之地,生活境遇极为艰难。此后,关中地区的回民数量急剧减少,他们的宗教信仰也随之势微,这对回族宗教发展是巨大的损失。关中地区作为宋代以前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儒佛道三教和民间信仰一直都较为发达,信仰景观遍布关中城乡各地。信仰之普及,建筑之精美,源远流长。据雍正《陕西通志》卷二十八《祠祀一·寺观附》统计,西安府城有坛庙16所;长安县有坛庙13处

5、,古坛庙50处,佛寺43处,道观12收稿日期:2009-02-26作者简介:僧海霞(1976-),女,河南卢氏人,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博士生,主要从事历史人文地理研究。33处,古寺观41处;咸宁县坛庙12处,古坛庙22处,佛寺43处,道观15处,古寺观60处,共计327处。民国《续修陕西通志稿》卷一百二十四《祠祀》统计,西安府(含长安、咸宁)各类总计38处。从西安府城的坛庙寺观前后数量看,在两部志书之间的二百多年里,西安府城各类庙宇的急剧减少趋势是显而易见的,当然庙宇的减少并非都缘于回

6、民起义中战乱的破坏。同治年间,太平军、捻军与回民起义军交织出现在陕西,致使陕西社会秩序在短期内被破坏。战火殃及各地庙宇建筑,如鄠县[2]“按以上各寺观皆士民醵建,建筑之盛,类多壮丽,经发回之乱,多毁于火”,渭南“同治元年捻回[3][4]之乱殿宇悉毁”,临潼“自逆回倡乱凡庙宇暨一切祈祷之区胥成灰烬”,关中地区尤其是同、西二府毁坏最为严重。起义之后,关中社会经济开始缓慢恢复,各种庙宇相继被新建或修复,但已不[2]能与此前同日而语,“数十年来,虽间有修葺,然欲复旧观,难矣!”《光绪临潼志》载“至今秃垣败[4]址,目不

7、忍睹”。庙宇毁坏加深了民众的记忆,强化的记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民众后期的信仰选择。统治者为维护地方统治和激励后续者为朝廷卖命,在镇压回民起义过程中着手修建庙宇,区域社会的信仰体系开始重新塑造。咸丰十一年(1861年)二月,泾阳回民起义发动之后,陕西督办团练大臣张芾(泾阳人)立刻率团练镇压,他试图以安抚的手段解散起义军,结果被杀,是为镇压起义军而被杀的第一位朝廷要员,后来清政府在西安为张芾建张文毅公祠。随着战事的扩大,在战斗中死亡的清军官员和将领不断增多,为他们修建的庙宇也不断涌现。在西安,同治三年(1864年)

8、建立“多公祠”,系为多隆阿建。多隆阿(1818—1864年),满族,同治元年赴陕督办军务,是清廷继胜保之后派往陕西镇压回民起义的军事统帅,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官方在战场上的被动局面,在清廷镇压回民起义初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治三年战死,清廷封其为多忠勇公,并敕建祠宇以祭祀。“公念切拯陕,兼程锐进,数年狂寇一鼓荡平,殉节盩厔,故陕人德公甚深,偏郡下邑,率建公祠。省垣庙宇较他祠尤壮丽[5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