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甾体类抗炎镇痛药

非甾体类抗炎镇痛药

ID:11176794

大小:84.00 KB

页数:28页

时间:2018-07-10

非甾体类抗炎镇痛药_第1页
非甾体类抗炎镇痛药_第2页
非甾体类抗炎镇痛药_第3页
非甾体类抗炎镇痛药_第4页
非甾体类抗炎镇痛药_第5页
资源描述:

《非甾体类抗炎镇痛药》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非甾体类抗炎镇痛药.txt单身很痛苦,单身久了更痛苦,前几天我看见一头母猪,都觉得它眉清目秀的什么叫残忍?是男人,我就打断他三条腿;是公狗,我就打断它五条腿!非甾体类抗炎镇痛药(Nonsteriodalantiinflammatorydrugs,NSAIDs)是一类具有解热镇痛、且多数兼具消炎、抗风湿、抗血小板聚集作用,主要用于炎症、发热和疼痛的对症治疗。在我国,是仅次于抗感染药物的第二大类药物。第1节概述炎症是机体对各种炎性刺激引起组织损害而产生的一种基本病理过程。对于炎症的治疗,早期人们多使用

2、糖皮质激素类抗炎药物,这类药物能有效控制感染性炎症和非感染性炎症,有效消除炎症造成的功能性障碍。但长期使用该类药物易引起肾上腺皮质功能衰退等并发症。水杨酸的临床应用始于19世纪末,阿斯匹林(1899)、保泰松(1949)、吲哚美辛(1963)等相继介绍到医学领域。自1952年保泰松用于临床后,国际上首次提出非甾体类抗炎镇痛药(NSAIDs)这一概念,在其后的二三十年间涌现出一大批具有优良抗炎、解热镇痛作用的NSAIDs,如目前仍在临床广泛使用的吲哚美辛、布洛芬等。长期以来,人们对NSAIDs作用机

3、制进行了广泛研究,1964年Vane.J.R等人发现阿斯匹林具有阻断内源性前列腺素合成酶(prostaglandinssynthetase,PGs)的作用,并于1971年证实,NSAIDs的共同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合成—环氧化酶(cyclooxygenase,COX)而减少或阻断前列腺素(PGs)的合成实现其抗炎作用。PGs前身是结合在细胞膜磷脂中的花生四烯酸(arachidonicacid,AA),因此,为便于理解NSAIDS的药理作用,首先应了解AA代谢。一、花生四烯酸代谢与非甾体

4、类抗炎镇痛药花生四烯酸是20个碳的不饱和脂肪酸,绝大多数结合在细胞膜磷脂中,细胞内外游离的AA浓度很低。当细胞膜受到某种刺激(如炎性刺激)时,膜磷脂由磷脂酶A?2和磷脂酶C系统催化水解而释放出AA,AA经环氧酶(COX)和脂氧酶(lipoxygenaseLOX)两条途径氧化成不同的代谢产物。(一)脂肪酸环氧(化)酶途径环氧化酶(COX)存在于哺乳动物各种细胞内质网内,具有很高的活性。AA经COX催化后转化为PGG2,再经前列腺素过氧化氢酶降解为PGH2,同时释放氧自由基。PGG2、PGH2不稳定,

5、在不同细胞分别代谢为各种前列腺素和血栓素两大系统。在巨噬细胞、嗜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中,PGH2经11-酮异构酶作用转变为PGD2,或经9-酮异构酶作用转变为PGE2,后者经9-酮还原酶作用转变为PGF2α。PGH2还可经前列腺素合成酶作用转变为PGI2即前列环素(prostacyclin),PGI2迅速自发水解为6-keto-PGF1α。PGH2在血小板中经血栓素合成酶作用生成为血栓素A??2(TXA2)。NSAIDs通过抑制COX影响AA代谢,减少了PGs合成,这是其抗炎、镇痛解热作用的主要机

6、制。由于其同时抑制了正常生理需要的PGs,导致其特有的副效应。作为重要的炎性介质,PGs在炎症过程中起诸多方面的作用,如扩张血管、增加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强组胺及缓激肽类的致痛和组织肿胀作用等。因此,抑制PGs生成及其作用的发挥,可有效地抑制炎症。PGs的正常分泌对于维持细胞内环境的稳定以及细胞正常生理功能又是必需的。若PGs分泌减少,可引起胃肠道内碳酸盐水平降低,上皮细胞表面磷脂颗粒减少及粘膜缺血,从而降低粘膜的防御能力。在肾脏,如肾单位PG减少可引起血管收缩、肾血流量及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致排

7、钠减少而水钠潴留,并导致肾损伤或加重原有的肾脏病变。由于上述副效应的存在,而影响到NSAIDs的临床应用。由此可见,欲达到治疗目的的NSAIDs药理作用,不应是抑制PG的产生而应是阻断PG的致炎作用。多年来,临床药理学家通过改变药物结构、给药途径及剂型等减少药物副作用,并已获一定效果。1990年Needleman实验研究人员发现,体外人体单核细胞和体内鼠腹膜巨噬细胞在细菌内毒素激活下,合成一种不同于以往的新的COX,即把原来的COX命名为COX-1,新的COX命名为COX-2。1、COX-1和CO

8、X-2的结构与功能Vane.J.R关于炎症与PGs关系理论的提出,有力地推动了NSAIDs的发展进程,也促进了对COX的深入研究。1976年首次分离出具有催化活性的COX,现已清楚COX-1是一种结构同型酶,膜结合分子量为71KD的糖蛋白,并经X-射线衍射测出其三维结构。COX结构由三个彼此独立的折叠单位构成,N端类似于生长因子的表面区域、膜结合区和C端酶活性区。COX在细胞膜内分布为单向性,其空间结构呈一长通道,一端插入细胞膜,另一端为活性部位。由于COX活性位点是一狭长的疏水通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