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西山地区 地质环境

太原西山地区 地质环境

ID:11197754

大小:5.83 MB

页数:12页

时间:2018-07-10

太原西山地区 地质环境_第1页
太原西山地区 地质环境_第2页
太原西山地区 地质环境_第3页
太原西山地区 地质环境_第4页
太原西山地区 地质环境_第5页
资源描述:

《太原西山地区 地质环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地质环境1.1地形地貌项目区山高坡陡,高出太原城区300多m,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区内地貌以中山为主(见图1.1),海拔高程多大于1100m,最低点高程1086m,最高点高程1344m,相对高差258m。沟谷两侧地势陡峻,沟坡纵坡大,多为30-60°。沟域所处西山地貌类型属低中山(见图5),新第三纪以来,处于持续抬升状态,地势险峻,地形高差大,沟壑纵横。主峰庙前山海拔为1865.6m,是虎峪沟的发源地,沟口海拔标高898m,相对高差970m。虎峪沟流域总面积为50.17km2。其中山区流域面积41.47km2,山区主沟全长1

2、1km,流域内共有大小毛沟23条,其中5km以上的2条,1~5km的13条,0.5~1km的8条,沟道总长度42km,沟壑密度为0.81km/km2(见表2)。侵蚀模数高达10000t/km2以上,水土流失面积占总面积的80%以上。总体特征表现为坡面陡峻,沟谷深窄,沟床比降较大(出山前),且支沟深长,沟床比降又大于主沟,为泥石流的运动提供了良好的地形条件。据调查统计,坡面泥石流几乎全部发生在坡度大于40°的阴坡陡峭地段(见照片5),其它地段不发育,说明地形条件是形成坡面泥石流的主控因素之一。另外虎峪沟整个沟域形态呈树枝状(见

3、图2)。流域形态对形成泥石流的暴雨径流影响较大,树枝状形态的沟域极有利于洪水迅速汇集、松散固体物质被运移起动,易形成泥石流。图1.1项目地区地貌图1.2气象水文项目区属暖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春季干燥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温湿凉爽,冬季寒冷少雪。年平均气温9.5℃,极端最低气温-25.5℃,极端最高气温39.4℃。最大冻土深度0.80m。本区属暖温带季风气候,年降雨量一般300~800mm,降雨量主要集中在6~9月份,一般可占到全年降雨量的60~80%,多年平均降雨量415.4mm。最大年降雨量612.0mm

4、,最小年降雨量274.1mm。降雨在年内多集中于7、8、9月,其降雨量占全年的60%-65%。多年平均蒸发量1798.3mm(见图1.2)。最大年降雨量为最小年降雨量的3倍以上,山区降雨量明显高于平川区。降雨量的年内分配不均、年际变化悬殊、雨量随地形增高而增大的特点决定了本区暴雨频率较高;而降雨受季风影响明显,出现了本区短历时暴雨频率高,长历时暴雨频率低,且较大强度的暴雨主要集中在每年7~8月份。据统计,西山地区暴雨年年都有发生,且年10分钟、1小时、24小时最大强度降雨量分别为7~15.5mm、16~35mm、36~138

5、.5mm,均超过本地可能发生泥石流的限界值(据谭炳炎《泥石流活动评估与防治》,山西省10分钟、1小时、24小时可能发生泥石流的限界值分别为6mm、15mm、30mm)。史料记载,山西发生特大洪水(泥石流)的频率约为1次/100年,可见泥石流发生的频率远低于暴雨的发生频率,而泥石流的形成在其它条件具备的前提下,与前期降水充沛继发突然性暴雨或长历时大暴雨密切相关。1996年7月下旬~8月上旬石千峰~庙前山一带降雨量达480.3mm,最大时段降雨量统计见表1,8月3~4日24小时降雨量达279mm,8月4日等雨深线见图4,出现了2

6、00年一遇的特大暴雨,导致虎峪沟发生了特大泥石流。表1西山地区最大时段降雨量统计表单位:mm时段站名10分钟1小时6小时24小时3日梅洞沟15.543.5125279314西峪27.556.893.2129.7147.3要子庄29.178.880.3104.5279.5项目区属汾河流域,周边1km范围内无常年地表径流,仅在雨后形成地表径流汇集后经虎峪河汇入汾河。图1.2太原市万柏林区降雨等值线图1.3项目区生态环境现状项目区开位于万柏林中西部山区。其自然植被较好。1.4区域地层岩性项目区出露的地层有石炭系太原组、二叠系山西组

7、、下石盒子组及第四系。根据地表出露情况和区域资料(见图1.3),地层由老至新依次为:1、石炭系上统太原组(C3t)与本溪组连续沉积的海陆交互相沉积,属本区内主要含煤地层。岩性主要由灰—灰黑色泥岩、砂质泥岩、灰色砂岩、深灰色海相石灰岩及煤层组成,为本区主要含煤层,本组厚度89~119m,平均105.0m。2、二叠系山西组(P1s)与太原组连续沉积的海陆交互相沉积灰白色砂岩与黑色泥岩、炭质泥岩互层夹煤层或煤线。本组厚度47.3~97.1m。3、二叠系下石盒组(P3x)紫红色厚层粗粒长石英砂岩。中部灰绿色砂质页岩,下部灰色、黄绿色

8、中厚中粒砂岩,含泥质团块。4、第四系中、上更新统(Q2+3)浅黄色、黄色粉土及粉质粘土,底部多为砂砾石层。厚度变化较大,一般为0~30m,平均20m。5、全新统(Q4)主要分布于沟底及冲沟内,岩性由新近堆积土及卵石、砾石组成,厚度为0~10m左右。治理区图1.3太原市万柏林区岩土体类型图1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