息肉痔(结直肠息肉)中西医诊疗方案

息肉痔(结直肠息肉)中西医诊疗方案

ID:11226461

大小:18.54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7-10

息肉痔(结直肠息肉)中西医诊疗方案_第1页
息肉痔(结直肠息肉)中西医诊疗方案_第2页
息肉痔(结直肠息肉)中西医诊疗方案_第3页
息肉痔(结直肠息肉)中西医诊疗方案_第4页
息肉痔(结直肠息肉)中西医诊疗方案_第5页
资源描述:

《息肉痔(结直肠息肉)中西医诊疗方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息肉痔的中西医诊疗方案【定义】一、中医定义:息肉痔是指结、直肠粘膜上或粘膜下的赘生物。主要表现:间断便血,腹部时痛,排便时肛门有肿块脱出,大便习惯改变,鲜血或粘浊暗血随粪便排出。息肉大小,形态,位置高低可不同。二、西医定义:大肠息肉是结肠直肠粘膜表面隆起性病变,仅表示外观,不说明病理性质。小的直径仅2mm以下,大的10cm以上,单个或分散在结肠、直肠的少数隆起性病变称结、直肠息肉,多数聚集在结肠直肠的称结肠直肠息肉病。其发病原因,组织学表现,生物性质和预后各不同。【诊断标准】一、中医诊断:息肉痔总属虚实夹

2、杂,以本虚标实为主。辨证首当明辨虚实、标本之主次。早期常见实证兼脾虚湿热阻滞,中期以虚实交错出现,晚期多虚中挟实,本病虚多实少。(一)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诊断要点:1、位置较高的小息肉一般无症状,如息肉发炎,表面糜烂,大便时往往有鲜血及黏液随粪便排出。直肠低位带蒂息肉,大便时可脱出肛门外,小的能自行还纳,大的便后需用手还纳。常伴有排便不畅、下坠感等。多发性息肉以黏液血便、腹泻为主要症状。2、肛门指针对低位直肠息肉有重要诊断价值,可触及大小不等的肿物,质柔软,活动度

3、大,有长蒂时常有肿物出没不定的情况。3、直肠镜与结肠镜检并取活组织行病理检查可帮助明确诊断。(二)证候诊断1.湿热下注:证候:大便粘浊带血,肛门灼热不适,下坠伴腹痛、腹泻、腹胀,息肉表面粘着脓性物,糜烂,可有肿物脱出肛外,指诊有时可触及肿物,舌质红,苔黄或黄白相兼而腻,脉弦滑细。辨析:①辨证:本证以粘浊血便,肿物脱出肛外,直肠、结肠内可见多个息肉,舌红苔黄腻,脉弦滑细为辨证要点。②病机:肺经移热于大肠,热盛则伤于肠中血脉,而便血色鲜,肛门灼热,大便下迫乃肠道实热之象。热挟湿浊为患则肠壁糜烂而下浊。2.气滞

4、血瘀:证候:病久息肉明显增大,硬而痛,纳少,面黯消瘦,脉弦滑,舌质暗,苔白。辨析:①辨证:本证以纳少,面黯消瘦,息肉增大,舌质暗,脉弦滑为辨证要点。②病机:病久则腑气阻滞,气血凝结,脉络阻塞而见息肉硬且痛。气血不和,脾胃失调则纳少。3.脾虚气滞:证候:自幼出现便血,时有肿物脱出肛外,腹泻史较长,腹部隐痛,便血时多时少,倦怠懒言,舌淡苔白,脉细弱无力。辨析:①辨证:本证以自幼便血,肿物脱出肛外,舌淡苔白,脉细弱为辨证要点。②病机:先天亏损则正气不足,气为血之帅,气虚则血不行,瘀结于肠络而生肿物,气血亏虚则见

5、倦怠懒言、舌淡苔白、脉细弱。4.寒凝结滞,阴盛阳虚:证候:腹胀痛喜暖,四肢冷而无力,腰膝酸痛,大便清冷,伴面部或下肢浮肿,小便少或清长,舌淡暗苔白,脉沉无力。辨析:①辨证:本证以腹胀痛喜暖,肢冷无力,大便清冷,舌淡苔白,脉沉无力为辨证要点。②病机:脾肾阳虚,运化无权,则见腹胀喜暖,肢冷无力,大便清冷。舌淡苔白,脉沉无力乃阳虚寒盛之象。(三)类症鉴别1、悬珠痔:位置在肛窦附近,质韧,表面光滑,呈灰白色,多无便血,可脱出肛外,常伴有肛裂等。2、内痔:二者均可脱出,便血。但内痔多位于齿线上左中、右前、右后三处,

6、基底较宽而无蒂,便血量较多,多见于成年人。3、锁肛痔:早期排便习惯改变,便次增多或减少,可伴有肛门坠胀。继则发生便血,色鲜红或暗红,伴有粘液,且便次增多,有里急后重感,或有脓血便。晚期排便困难,粪便变细变扁,甚至出现肠梗阻征象。二、西医诊断标准:(一)诊断标准:1.肠镜(包括肛门镜、乙状结肠镜、纤维结肠镜)检查发现肠壁息肉。2.组织病理学检查或脱落细胞学检查证实为息肉。具备以上1、2条者即可确诊为本病。(二)鉴别诊断:1、结直肠癌:早期排便习惯改变,便次增多或减少,可伴有肛门坠胀。继则发生便血,色鲜红或暗

7、红,伴有粘液,且便次增多,有里急后重感,或有脓血便。晚期排便困难,粪便变细变扁,甚至出现肠梗阻征象。肠镜检查和病理检查可协助明确诊断。2、内痔:二者均可脱出,便血。但内痔多位于齿线上左中、右前、右后三处,基底较宽而无蒂,便血量较多,多见于成年人。3、肛乳头肥大:位置在肛窦附近,质韧,表面光滑,呈灰白色,多无便血,可脱出肛外,常伴有肛裂等。【治疗方案】一、中医治疗:(一)内治法,采用辨证论治:1.湿热下注:治法:清热利湿,理气止血。方药:黄连解毒汤加味。黄连10克,黄芩10克,黄柏10克,栀子8克,茯苓12

8、克,地榆炭10克,大小蓟各10克,枳壳8克。若便秘加炒决明15克。2.气滞血瘀:治法:理气活血,化瘀散结。方药;补阳还五汤加减。生黄芪20克,全当归10克,赤芍15克,地龙六条,川芎10克,桃红各12克,牛膝10克,穿山甲8克。腹胀、肛门下坠加枳实10克,木香8克。3.脾虚气滞:治法:温中健脾,理气散瘀。方药:良附丸加味。高良姜15克,制香附15克,制黄芪20克,炒枳实8克。便时带血加赤石脂15克,血余炭6克。4.寒凝结滞:治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