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各地名称由来

太原各地名称由来

ID:11349105

大小:51.00 KB

页数:21页

时间:2018-07-11

太原各地名称由来_第1页
太原各地名称由来_第2页
太原各地名称由来_第3页
太原各地名称由来_第4页
太原各地名称由来_第5页
资源描述:

《太原各地名称由来》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太原各地名称由来太原各地名称由来龙城太原城的龙头和龙尾“太原”一词,最早见于《诗经》。此后的先秦典籍多有记载,但仅为地理上的泛称,并非专指一地,其实际处所不尽相同。战国末年,秦国在汾河中游设置太原郡,取“大而加甚谓之太”,“高而平坦谓之原”之意。此乃太原作为行政区划取名之缘起。秦汉及以后各代,均于汾河中游置太原郡、太原府、太原县、太原市等,今太原地区遂有“太原”之专名。晋阳(太原)古城979年被宋太宗烧毁,后就搬到唐明镇(就是现在的旧城街到庙前街附近),后来逐渐扩大为今天的市区规模。太原出过很多皇帝,按风水学说,太原北面的系舟山是“龙角(龙头)”,南面的龙山、天龙山是“

2、龙尾”,太原是“龙身”,宋太宗怕太原再出皇帝,所以就切掉龙头龙尾---派士兵铲去上述山的山头,并在太原城中建丁字街就是为了“钉”住龙脉。太原阳曲县搬家的过程①东汉末,由今定襄县移于太原县北45里阳曲湾,即今太原市阳曲镇。②北魏时,移于木井城南四里,即今阳曲县洛阴村。隋开皇三年改为阳直县。③隋开皇十年,移于木井城东北40里,即今阳曲县古城村。十六年,改阳直县为汾阳县。④隋炀帝时,改汾阳县为阳直县,移于木井城。⑤唐武德三年,于木井城西15里置汾阳县,即今阳曲县黄寨镇。⑥宋太平兴国四年,移于三交口,即今太原市十里铺。⑦金天会六年,移于太原府城,即今太原市区。⑧1948年11月

3、阳曲县人民政府迁驻黄寨。太原特色的城中村寇庄(南内环街),IT之村亲贤(亲贤北街),饮食之村后北屯(漪汾街),娱乐之村北张和许西(附近有十多所大学),大学生之村小王村,(南内环街),彭村,(和平北路)临县人之村郝庄(朝阳街),服装商业之村太原街道之最(市区内的)最宽的街道---龙城大街110米最窄的街巷---草市街 平均1米,最窄处0.7米最长的街道---滨河东路 17000米(17公里)最短的街道---绿柳东巷和后营坊头条,都是20米得名最早的街道--智家巷(北宋末年)街名字数最多的街道--桃园南路西里南一(二、三)条 9个字街名字数最少的街道--柳巷 靴巷  都是2

4、个字街名笔画最多的街道--桃园南路西里南三条  共71划街名笔画最少的街道--一人巷  共11划太原市区内的颜色街道(现存的)红沟路黄陵路白龙庙街黑土巷金刚堰绿柳巷太原的数字地名(序数词不算)一人巷二市场三圣庵四岔楼五福庵六平巷七府坟八吊沟韶九巷十里铺街百货市场(已消失,在柳巷西)千家坟太原村落街道地名的由来尖草坪原来是太原城北面的荒地,多生野草,据说叫菅草,既草菅人命的的那个菅草,由于是生僻字,人们误传成尖草,所以就管这一带为尖草坪,太钢70年前开发此地建设工厂,宿舍,渐渐繁荣起来,万柏林得名于阎锡山的坟墓,他在太原时就想死后埋在那里,他小名万喜子,所以有个万字,他字

5、柏川,所以有柏字,因为帝王坟墓叫陵,圣人的叫林,官员的叫墓,百姓的叫坟,而他自认为是山西在关公之后的又一个圣人,所以有个林字,合起来就是万柏林,基本跟柏树没有太大的关系,当然坟地肯定有松柏的,因为他1949年后去了台湾,实际坟地就没有建亲贤乡、村名。古称凤凰村,道光《阳曲县志》记名“亲贤村”,取《四书》“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之意。现为中国十佳小康村。大、小王村村东有明颖国公傅友德墓,俗称王墓,故名王村。傅墓丘大于小王村的坟墓,称大王村,后出现小王村。后王村清道光二十三年《阳曲县志》原名沟子里村。民国初年,由于该村与小王村均属大王村管辖,而且该村建于大

6、、小王村之后,故名后王村。前、后北屯清道光二十三年《阳曲县志》载名前北屯村。据传:明朱元璋在位时,在此实行驻军屯田政策。军队分驻南北两部分,称南北两屯,北屯分为两个自然村,按方位名分前、后北屯。瓦窑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修惠明寺塔,取其地之土作瓦,而工匠用以烧制砖瓦,渐定居成两村,按方位称北瓦窑、南瓦窑。千峰路原系农田耕地。一九五六年,随着太原工学院的兴建而开拓成路。因驻有太原工学院,群众习称工学院路。一九八二年太原市革命委员会办公厅60号文件以石千峰(是西山的顶峰)命名为千峰北路。漪汾街很好解释的,漪就是水波纹,漪汾就是汾河的水波,“下元”雍正年间,古交的磨石村

7、和北石村的刘、王两人来柳圪垛的下处定居,种菜成园,故名下园,后来俗称为下元芮城村:村南原有一片洼地。五代时,洼地北边建有一座小城。《中华大字典》解:芮,水洼之意,又解为小。因城小而又建于水洼旁,故名。棘针村:此处旧为晋阳古城之前故唐城遗址。晋阳城扩建后,故唐城南半括入州城,北半荆棘丛生。故名。南、北堰村:分别处沙堰南北段而名南堰、北堰。清《太原县志》:“沙堰,在风峪口,先年筑,以障风峪暴水。”东、西太堡村:原名太堡庄,为汉清河太后的堡子,故名,有清河太后墓。唐贞元间(785年~805年)建太堡庄千福寺。以寺分为东西两村。清道光《阳曲县志》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